《中国绿色债券白皮书》发布:中国绿色债券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从2016年2月浦发银行发行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券开始,几年时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近日,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编写的《中国绿色债券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图片

《白皮书》指出,中国绿色债券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2016年—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全球占比为15%。近两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连续位列世界第一,凸显中国对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贡献。

基于中央结算公司的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统计,2016年—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8亿元增长至8448亿元,翻了两番,年均增长22.7%。同期,绿色债券为更多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渠道,发行人数量从35家增长至299家,发行只数增长10倍。同时,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也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底,中国绿色债券存续1815只,债券余额合计2.1万亿元。如果考虑非贴标但实际投向绿色领域的债券,则整体“投向绿”债券超过5万亿元。

图1  2016年—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情况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

图2  2016年—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存量情况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

绿色债券品种齐全 信息披露提升扩大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优势

据《白皮书》,中国绿色债券覆盖全市场品种,为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其中,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和绿色金融债是主要发行品种。2016年—2023年,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累计发行1450只,发行规模占比41%;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303只,发行规模占比为40%。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和国际机构债累计发行规模分别为6665亿元和60亿元。

图3  2016—2023年不同种类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总计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

在发行成本方面,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初期,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尚不突出。以发行利率衡量,在2017年和2018年略具有融资成本优势,分别为3.9BP和4.2BP,其余年份绿色债券平均发行成本与普通债券接近。

但自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通知》(银发〔2021〕142号)将业绩考核从绿色信贷拓展至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的政策出台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出现明显下降。

2021年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逐渐凸显,较普通债券低10.1BP。2022年和2023年绿色债券继续维持较高的成本优势,分别为12.6BP和5.3BP。

此外,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程度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优势。根据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统计,完整披露环境效益信息的绿色债券较未完整披露的绿色债券融资成本平均低8.1BP。

根据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统计,2021年—2023年近三年发行前信息披露只数占比平均为80%,比2016年—2020年均值提高11个百分点。近三年绿色债券发行前信息披露完整度平均得分68分,比2016年—2020年均值提高18分。2023年绿色债券发行前信息披露完整度最高,平均得分为70分。其中,绿色金融债和绿色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完整度较高,有效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图4  2016—2023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

图5  绿色债券发行前披露只数占比及完整度得分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

全方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碳减排等环境效益显著

《白皮书》指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募投资金投放全面覆盖《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六大类领域,全方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投资前三的领域分别是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节能环保产业,投入资金3.2万亿元,占绿色债券募投资金总额的82%,有力支持了绿色低碳发展。

根据信息披露报告,2016年—2023年,每亿元绿色债券可支持减排4462吨二氧化碳当量。据此估算,公开发行的“投向绿”债券募集资金预计支持减排3.7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他类别环境效益情况见表1),环境效益显著。

图6  2016—2023年绿色债券募投领域规模和占比

图片

数据来源:Wind,中央结算公司统计

表1  2016—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主要环境效益估算

图片

数据来源:Wind,中央结算公司统计

市场化应用不断提升,绿色债券指数为绿色投资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日益发展完善,反映绿色债券以及可持续发展主题债券的指数陆续推出。中央结算公司、上清所、交易商协会、中证指数、外汇交易中心等先后发布相关指数。

据《白皮书》统计,截至2023年底,国内市场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指数共计373只。其中,以中央结算公司编制的绿债指数最为典型。中央结算公司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首批绿色债券指数和全球首只气候债券指数。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出台后,发布遵守这一目录的绿债指数,为规范绿色债券投资提供参考。2021年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率先发布中债—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2023年发布中债—绿色普惠主题金融债券优选指数,首次将绿色和普惠结合,有效引导市场资金助力二者融合发展。

随着中国债券被动投资理念的兴起,中债指数系列已成为表征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重要参考。截至2023年底,已有12只挂钩中债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产品成功发行。

表2  代表性指数历年回报率(2019—2023年)

图片

数据来源:中债DQ数据终端

与此同时,绿色债券在担保品管理中应用不断深入,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流动性。

据《白皮书》介绍,中央结算公司在国内率先建立绿色债券担保品管理机制,有效降低绿色债券投融资机构持仓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夯实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实践基础。

目前,中国在绿色债券担保品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地位。2016年,中国发行全球首单“双重绿色属性”绿色资产担保债券。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将优质绿色债券纳入中期借贷便利合格担保品范围。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业务,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同年,中央结算公司推出标志性的绿色债券担保品管理服务,创设“标准化绿色债券担保品池”和“合格担保品范围扩容”两大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末,绿色债券担保品池规模近8000亿元,覆盖100余家机构,绿色债券担保品管理总额超1000亿元。

《白皮书》建议,为推动中国绿色债券高质量发展,还应在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促进产品体系发展、壮大市场参与主体、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六方面着力。

在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建议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和信息披露要求,制定绿色债券碳核算方法和信息披露标准,鼓励绿色债券发行人核算并披露募集资金所支持项目的碳减排量和碳排放量,构建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绿色债券统计体系。

在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推动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动相关上市公司、发债主体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倡导绿色债券按照中债绿色指标体系进行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在统一的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债券数据库集中披露环境效益信息,提升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化和数字化水平。探索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在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的应用,通过遥感监测、AI、区块链、大数据等方法和工具,对绿色债券环境信息进行识别和监测,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促进产品体系发展方面,对优质绿色债券发行人审核注册设立绿色通道。扩大绿色债券发行主体。鼓励发行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将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积极发展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研究推动绿色资产管理产品发展,多渠道鼓励绿色资管产品发行和投资。大力发展适合中小微企业的绿色普惠金融债,鼓励银行发行绿色普惠金融债募集低成本专项资金。积极推动绿色养老债券的发展,鼓励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养老产业发展。鼓励绿色债券资金投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在壮大市场参与主体,通过税收优惠、减提风险资本准备金、纳入货币政策操作担保品池等政策,提升绿色债券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鼓励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债券,设定最低绿色投资比例。推动绿色债券指数衍生品的发展,研发以绿色债券指数、ESG指数为标的的指数型基金。

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加大对绿色债券发行投资业务的考核权重,将金融机构持有的绿色基金和境外绿色金融资产纳入绿色金融评价,同时考虑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丰富评价结果运用场景。

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上,促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开放,实现境内外市场良性互动。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投资境内绿色债券。推动国内国际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深化绿色债券领域合作。主动参加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加强绿色债券业务、信息披露标准及规则的国际交流,鼓励在国际交易所应用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加强信息披露。推动绿色债券跨境交易,允许在国际交易所交易,在境内基础设施结算。鼓励国际市场对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进行深入应用,提升中国绿色债券的国际影响力。

附录1  中国绿色债券制度概览

图片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4 年 12 月 1 日 下午3:52
Next 2024 年 12 月 1 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2024年北京市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总量367万吨

    近日,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圆满完成2024年度工作,全市850余家重点碳排放单位均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行碳排放控制义务。 2024年北京市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总量367万吨,成交额3.71亿元。碳价稳中有升,配额线上成交均价达111元/吨,在7个地方碳市场中价格最高。 北京市碳市场平稳运行11个履约周期 自2013年开市以来,…

    国内新闻 2025 年 5 月 20 日
    0
  • “十五五”加强电氢协同规划的思考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新型能源体系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绿色电能、氢能都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电力行业在促进新能源发展、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数智化赋能等方面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氢生产国和应用市场。在全面谋划“十五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国内新闻 2025 年 3 月 31 日
    0
  • 生态环境部发布16项生态环境标准

    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推导基本数据集  第1部分:总纲》等16项生态环境标准(以下简称“16项标准”)。这是依据《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指南》《环境信息元数据规范》《生态环境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制定发布的我国环境基准领域第一批数据标准。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

    国内新闻 2025 年 2 月 21 日
    0
  • 共同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

    野生动物资源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要抓手。《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显示,北京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已经增加到612种,其中鸟类有519种。仅鸟类种类,就比10年前增加了上百种。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高飞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各方,持续推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守护好…

    国内新闻 2025 年 1 月 17 日
    0
  • 激发要素活力 推进绿色发展

    从建成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到拉出我国第一根光纤,再到建设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国家中心城市,湖北武汉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动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

    2024 年 9 月 28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