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供热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热电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载着支撑经济发展、满足民生供暖、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大机组长距离供热是热电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既面临清洁化、低碳化的技术挑战,也孕育着智慧化、多能互补的产业新机。如何推动供热行业绿色转型,积极探索供热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全力构建现代供热体系,为北方地区蹚出一条“保民生”与“护生态”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

因地制宜推动清洁供暖成效显著

专家指出,我国每年供热耗能约占全国总能耗10%—15%,向空气排放二氧化碳10亿吨以上。为了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

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亿元,带动地方各类投入超过4000亿元,大力推动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等清洁绿色供热新方式,替代燃煤、燃油、燃气锅炉等传统高能耗、高碳排供热方式,使我国供热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较2016年底增加107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提高4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16年分别下降41.1%、30.6%,重污染天数分别减少61.2%、41.8%。清洁取暖替代散煤,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贡献率达30%以上,大幅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

大机组长距离供热势头强劲

我国现有火电机组15.4亿千瓦,但纯冷凝机组的能源利用率不到50%,仍有大量的热能可以深入挖掘利用。根据《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4)》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为245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75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0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186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为76%。但是,县级以下区域供热发展极不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凡是城市周边100公里半径内的火电厂,均可实现长距离、经济供热。如果我们将北方火电厂60%的余热利用起来,再配合少量热电联产及燃气调峰,就可满足约200亿平方米供热,足以覆盖目前141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需求。”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陈进行坦言,目前县级及以下区域集中供热市场广阔,发展大机组、长距离、大面积供热势不可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我国长距离供热已经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这为发展大机组、长距离、大面积供热创造了条件。太原市古交电厂通过38公里管道,向太原8300多万平方米面积供暖。宁夏宁武电厂跨越黄河向46公里外的银川送热,供热面积达6705万平方米。华能伊敏电厂对机组进行供热改造,通过72.22公里管道,向海拉尔市供热,实现了高寒地区长距离供热。大唐托克托电厂进行供热改造,建设70公里长输管网,为呼和浩特市区提供采暖热水,当前就能具备53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

目前,北方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机组装机就有6亿千瓦,对应供热能力超过9亿千焦。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鼓励燃煤电厂实现长距离、大面积集中供热,不但能有效提高燃煤机组的能源利用率,还可以替代众多供热小锅炉和一些小功率、高能耗供热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供热体系

“热电产业市场广阔,关键是需要国家产业政策配套和支持,我们必须加强热电产业政策系统研究。”陈进行指出,要契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有效对接地方各级政府区域“双碳”目标任务,从产业规划、热价政策、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交流,凝聚共识。要改变大水漫灌粗放供热的传统模式,加强研究一户一表、精准供热的政策和措施。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热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清华大学教授付林强调,面对供热行业的变革浪潮,我们必须打破“单兵作战”的思维模式,集中行业精英、构建行业优势,全力推进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运行的智能监控水平,实现精准调度和优化控制,实现智慧供暖,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热电产业发展。

以“硬科技”支撑“暖民心”,不做“技术孤岛”,而是要做行业转型的“连接器”和“加速器”是山西电力勘测设计院最大的目标追求。在清洁热源领域,牵头研发的火力发电厂乏汽余热梯级利用技术,使供热能耗降低50%以上;在智慧供热领域,构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平台,助力热网效率提升30%;在多能协同领域,推动风电消纳与储热耦合示范工程落地,实现“绿电”与“热网”高效链接。累计完成30余项大型长输供热管网,为推动热电产业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提供了样板。

在刚刚结束的“大机组长距离供热太原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未来供热行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政策支持为坚实保障,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全面推动清洁能源供热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供热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3 月 4 日
Next 2025 年 3 月 5 日

相关推荐

  • 全国碳市场2023、2024年度配额分配启动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高敬)记者21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方案,对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预分配、调整、核定、清缴等各项工作进行部署。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印发的《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既确保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又更精准突出鼓励导向,做出了将基于“…

    2024 年 10 月 26 日
    0
  • 水利部:以实际行动保障亚洲及全球水安全

    9月26日,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圆满落幕。水周期间,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与亚洲水理事会主席尹锡大共同签署并发布《北京宣言——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亚洲水声明》。 “水利部高度重视亚洲水合作,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水利合作框架下,与亚洲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了一大批成果丰硕的务实项目,得到了有关各方积极响应和高度评…

    国内新闻 2024 年 10 月 8 日
    0
  • 绿证“刷开”能源市场大门

    核心阅读 今年一季度,全国交易绿证2亿个,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加快建立,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提升。 在政策推动和需求驱动的共同作用下,广东深圳绿证交易量不断攀升,绿色电力加快流动,绿色低碳发展迎来新机遇。   登录“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系统”,丰富的绿证产品“一键可查”——不仅有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多样化类型,金额、库存、电力生产年月等信息也一目了然。用户…

    3天前
    0
  • 《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发布

    本报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常钦)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通过翔实的数据、图表和文字,反映了自然资源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新进展。 在自然资源概况方面,《公报》显示,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全国共有耕地12860.88万公顷、园地1961.09万公顷、林地28369.57万公顷、草地26321.57万…

    国内新闻 2025 年 3 月 18 日
    0
  • 三部门支持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25日发布通知明确,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相关工作,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根据通知,三部门在2024年首次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拟支持75个县开展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比2024年增加了8个。同时,考虑到2024年各地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2…

    国内新闻 2025 年 2 月 28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