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供热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热电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载着支撑经济发展、满足民生供暖、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大机组长距离供热是热电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既面临清洁化、低碳化的技术挑战,也孕育着智慧化、多能互补的产业新机。如何推动供热行业绿色转型,积极探索供热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全力构建现代供热体系,为北方地区蹚出一条“保民生”与“护生态”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

因地制宜推动清洁供暖成效显著

专家指出,我国每年供热耗能约占全国总能耗10%—15%,向空气排放二氧化碳10亿吨以上。为了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

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亿元,带动地方各类投入超过4000亿元,大力推动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等清洁绿色供热新方式,替代燃煤、燃油、燃气锅炉等传统高能耗、高碳排供热方式,使我国供热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较2016年底增加107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提高4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16年分别下降41.1%、30.6%,重污染天数分别减少61.2%、41.8%。清洁取暖替代散煤,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贡献率达30%以上,大幅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

大机组长距离供热势头强劲

我国现有火电机组15.4亿千瓦,但纯冷凝机组的能源利用率不到50%,仍有大量的热能可以深入挖掘利用。根据《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4)》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为245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75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0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186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为76%。但是,县级以下区域供热发展极不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凡是城市周边100公里半径内的火电厂,均可实现长距离、经济供热。如果我们将北方火电厂60%的余热利用起来,再配合少量热电联产及燃气调峰,就可满足约200亿平方米供热,足以覆盖目前141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需求。”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陈进行坦言,目前县级及以下区域集中供热市场广阔,发展大机组、长距离、大面积供热势不可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我国长距离供热已经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这为发展大机组、长距离、大面积供热创造了条件。太原市古交电厂通过38公里管道,向太原8300多万平方米面积供暖。宁夏宁武电厂跨越黄河向46公里外的银川送热,供热面积达6705万平方米。华能伊敏电厂对机组进行供热改造,通过72.22公里管道,向海拉尔市供热,实现了高寒地区长距离供热。大唐托克托电厂进行供热改造,建设70公里长输管网,为呼和浩特市区提供采暖热水,当前就能具备53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

目前,北方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机组装机就有6亿千瓦,对应供热能力超过9亿千焦。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鼓励燃煤电厂实现长距离、大面积集中供热,不但能有效提高燃煤机组的能源利用率,还可以替代众多供热小锅炉和一些小功率、高能耗供热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供热体系

“热电产业市场广阔,关键是需要国家产业政策配套和支持,我们必须加强热电产业政策系统研究。”陈进行指出,要契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有效对接地方各级政府区域“双碳”目标任务,从产业规划、热价政策、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交流,凝聚共识。要改变大水漫灌粗放供热的传统模式,加强研究一户一表、精准供热的政策和措施。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热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清华大学教授付林强调,面对供热行业的变革浪潮,我们必须打破“单兵作战”的思维模式,集中行业精英、构建行业优势,全力推进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运行的智能监控水平,实现精准调度和优化控制,实现智慧供暖,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热电产业发展。

以“硬科技”支撑“暖民心”,不做“技术孤岛”,而是要做行业转型的“连接器”和“加速器”是山西电力勘测设计院最大的目标追求。在清洁热源领域,牵头研发的火力发电厂乏汽余热梯级利用技术,使供热能耗降低50%以上;在智慧供热领域,构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平台,助力热网效率提升30%;在多能协同领域,推动风电消纳与储热耦合示范工程落地,实现“绿电”与“热网”高效链接。累计完成30余项大型长输供热管网,为推动热电产业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提供了样板。

在刚刚结束的“大机组长距离供热太原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未来供热行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政策支持为坚实保障,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全面推动清洁能源供热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供热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3 月 4 日
Next 2025 年 3 月 5 日

相关推荐

  • 全国能源供应充足!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占新增装机约九成

    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一季度能源发展情况:全国能源供应充足,消费保持增长,供需总体宽松,价格稳中有降,能源生产和用电增速呈现积极信号。 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一季度,全国可再生…

    国内新闻 2025 年 5 月 8 日
    0
  • 《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实施后,我国每年减少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

    记者16日从中国市场监管部门获悉,自《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实施五年多来,配合国家“限塑令”相关政策施行,中国每年减少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有效解决传统塑料废弃后不当处置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 国家标准规定,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的原材料必须来源于生物质资源或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合成聚合物,这为“碳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聚乳酸(PLA)材质为例,生物…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18 日
    0
  • 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进清洁取暖、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任务

    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系统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生态环境部将重点做到以下“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探索“季会商、月调度、对口帮扶、综合施策、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全力完成“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 二是突出治污减排。加快推进清洁取暖、超低排放改造、V…

    国内新闻 2025 年 2 月 27 日
    0
  • 极地区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多重要?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

    近日,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对于“极地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都可能受到极地区域的影响,极地区域可能已经成为限制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短板”。 △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关键气候要素的条件和变化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

    2025 年 5 月 22 日
    0
  • 我国集中发布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新发现10个亿吨级油田、19个千亿方级气田,探获10个大型以上铀矿床、铀矿资源量大幅增加——我国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14日集中发布。 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要成果发布会宣布,我国发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新发现10个亿吨级油田,19个千亿方级气田。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入快车道…

    国内新闻 2025 年 1 月 15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