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供热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热电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载着支撑经济发展、满足民生供暖、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大机组长距离供热是热电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既面临清洁化、低碳化的技术挑战,也孕育着智慧化、多能互补的产业新机。如何推动供热行业绿色转型,积极探索供热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全力构建现代供热体系,为北方地区蹚出一条“保民生”与“护生态”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

因地制宜推动清洁供暖成效显著

专家指出,我国每年供热耗能约占全国总能耗10%—15%,向空气排放二氧化碳10亿吨以上。为了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

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亿元,带动地方各类投入超过4000亿元,大力推动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等清洁绿色供热新方式,替代燃煤、燃油、燃气锅炉等传统高能耗、高碳排供热方式,使我国供热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较2016年底增加107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提高4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16年分别下降41.1%、30.6%,重污染天数分别减少61.2%、41.8%。清洁取暖替代散煤,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贡献率达30%以上,大幅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

大机组长距离供热势头强劲

我国现有火电机组15.4亿千瓦,但纯冷凝机组的能源利用率不到50%,仍有大量的热能可以深入挖掘利用。根据《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4)》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为245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75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0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186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为76%。但是,县级以下区域供热发展极不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凡是城市周边100公里半径内的火电厂,均可实现长距离、经济供热。如果我们将北方火电厂60%的余热利用起来,再配合少量热电联产及燃气调峰,就可满足约200亿平方米供热,足以覆盖目前141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需求。”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陈进行坦言,目前县级及以下区域集中供热市场广阔,发展大机组、长距离、大面积供热势不可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我国长距离供热已经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这为发展大机组、长距离、大面积供热创造了条件。太原市古交电厂通过38公里管道,向太原8300多万平方米面积供暖。宁夏宁武电厂跨越黄河向46公里外的银川送热,供热面积达6705万平方米。华能伊敏电厂对机组进行供热改造,通过72.22公里管道,向海拉尔市供热,实现了高寒地区长距离供热。大唐托克托电厂进行供热改造,建设70公里长输管网,为呼和浩特市区提供采暖热水,当前就能具备53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

目前,北方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机组装机就有6亿千瓦,对应供热能力超过9亿千焦。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鼓励燃煤电厂实现长距离、大面积集中供热,不但能有效提高燃煤机组的能源利用率,还可以替代众多供热小锅炉和一些小功率、高能耗供热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供热体系

“热电产业市场广阔,关键是需要国家产业政策配套和支持,我们必须加强热电产业政策系统研究。”陈进行指出,要契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有效对接地方各级政府区域“双碳”目标任务,从产业规划、热价政策、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交流,凝聚共识。要改变大水漫灌粗放供热的传统模式,加强研究一户一表、精准供热的政策和措施。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热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清华大学教授付林强调,面对供热行业的变革浪潮,我们必须打破“单兵作战”的思维模式,集中行业精英、构建行业优势,全力推进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运行的智能监控水平,实现精准调度和优化控制,实现智慧供暖,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热电产业发展。

以“硬科技”支撑“暖民心”,不做“技术孤岛”,而是要做行业转型的“连接器”和“加速器”是山西电力勘测设计院最大的目标追求。在清洁热源领域,牵头研发的火力发电厂乏汽余热梯级利用技术,使供热能耗降低50%以上;在智慧供热领域,构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平台,助力热网效率提升30%;在多能协同领域,推动风电消纳与储热耦合示范工程落地,实现“绿电”与“热网”高效链接。累计完成30余项大型长输供热管网,为推动热电产业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提供了样板。

在刚刚结束的“大机组长距离供热太原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未来供热行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政策支持为坚实保障,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全面推动清洁能源供热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供热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3 月 4 日
Next 2025 年 3 月 5 日

相关推荐

  • 国家发改委:大力支持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改造

    国家发改委24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设备更新行动进展成效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各领域还存在大量老旧设备,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潜力依然巨大。将超长期…

    国内新闻 2024 年 9 月 25 日
    0
  • 深远海风电如何破除“不确定性”?

      近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海上风电回顾与展望2025》报告和《全球风能报告》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风电发电量达3814.3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78%。海上风电作为新兴增长极,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有望突破230吉瓦,其中,我国深远海项目将成为国际合作的核心增长点。 海上风电前景可期,但…

    国内新闻 2025 年 6 月 30 日
    0
  • 二〇二五夏季达沃斯论坛实现全绿色用能

    本报电(记者杨子岩)记者日前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获悉,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与天津两家新能源发电企业完成绿证交易,实现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以下简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场馆方100%绿色电力供应,共折合绿电电量8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约300吨,减排二氧化碳600吨。 “绿色”一直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的鲜明底色,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将…

    国内新闻 2025 年 6 月 20 日
    0
  • 生态产品激活绿色生产力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该论坛自创办以来致力于推动相关理念传播与实践探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本届论坛共设置20个主题论坛,其间举办开幕式、主题论坛、场外参观、宣传展示、绿色招商、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发布等活动和主宾省系列活动,广泛…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9 日
    0
  • 能源绿色供给持续加强 我国风光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今年以来,我国煤电装机占比持续下降,到3月底,煤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4.9%,同比降低4.1个百分点,全国所有省份的煤电装机占比均已降至50%以下,我国能源绿色供给持续加强。

    国内新闻 2025 年 4 月 28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