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供热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热电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载着支撑经济发展、满足民生供暖、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大机组长距离供热是热电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既面临清洁化、低碳化的技术挑战,也孕育着智慧化、多能互补的产业新机。如何推动供热行业绿色转型,积极探索供热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全力构建现代供热体系,为北方地区蹚出一条“保民生”与“护生态”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

因地制宜推动清洁供暖成效显著

专家指出,我国每年供热耗能约占全国总能耗10%—15%,向空气排放二氧化碳10亿吨以上。为了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

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亿元,带动地方各类投入超过4000亿元,大力推动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等清洁绿色供热新方式,替代燃煤、燃油、燃气锅炉等传统高能耗、高碳排供热方式,使我国供热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较2016年底增加107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提高4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16年分别下降41.1%、30.6%,重污染天数分别减少61.2%、41.8%。清洁取暖替代散煤,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贡献率达30%以上,大幅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

大机组长距离供热势头强劲

我国现有火电机组15.4亿千瓦,但纯冷凝机组的能源利用率不到50%,仍有大量的热能可以深入挖掘利用。根据《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4)》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为245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75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0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186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为76%。但是,县级以下区域供热发展极不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凡是城市周边100公里半径内的火电厂,均可实现长距离、经济供热。如果我们将北方火电厂60%的余热利用起来,再配合少量热电联产及燃气调峰,就可满足约200亿平方米供热,足以覆盖目前141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需求。”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陈进行坦言,目前县级及以下区域集中供热市场广阔,发展大机组、长距离、大面积供热势不可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我国长距离供热已经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这为发展大机组、长距离、大面积供热创造了条件。太原市古交电厂通过38公里管道,向太原8300多万平方米面积供暖。宁夏宁武电厂跨越黄河向46公里外的银川送热,供热面积达6705万平方米。华能伊敏电厂对机组进行供热改造,通过72.22公里管道,向海拉尔市供热,实现了高寒地区长距离供热。大唐托克托电厂进行供热改造,建设70公里长输管网,为呼和浩特市区提供采暖热水,当前就能具备53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

目前,北方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机组装机就有6亿千瓦,对应供热能力超过9亿千焦。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鼓励燃煤电厂实现长距离、大面积集中供热,不但能有效提高燃煤机组的能源利用率,还可以替代众多供热小锅炉和一些小功率、高能耗供热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供热体系

“热电产业市场广阔,关键是需要国家产业政策配套和支持,我们必须加强热电产业政策系统研究。”陈进行指出,要契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有效对接地方各级政府区域“双碳”目标任务,从产业规划、热价政策、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交流,凝聚共识。要改变大水漫灌粗放供热的传统模式,加强研究一户一表、精准供热的政策和措施。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热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清华大学教授付林强调,面对供热行业的变革浪潮,我们必须打破“单兵作战”的思维模式,集中行业精英、构建行业优势,全力推进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运行的智能监控水平,实现精准调度和优化控制,实现智慧供暖,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热电产业发展。

以“硬科技”支撑“暖民心”,不做“技术孤岛”,而是要做行业转型的“连接器”和“加速器”是山西电力勘测设计院最大的目标追求。在清洁热源领域,牵头研发的火力发电厂乏汽余热梯级利用技术,使供热能耗降低50%以上;在智慧供热领域,构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平台,助力热网效率提升30%;在多能协同领域,推动风电消纳与储热耦合示范工程落地,实现“绿电”与“热网”高效链接。累计完成30余项大型长输供热管网,为推动热电产业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提供了样板。

在刚刚结束的“大机组长距离供热太原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未来供热行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政策支持为坚实保障,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全面推动清洁能源供热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供热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3 月 4 日
Next 2025 年 3 月 5 日

相关推荐

  •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不断完善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寇江泽)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获悉:《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三个文件相继印发实施,美丽中国建设“1+1+N”实施体系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介绍,第一个“1”,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这是统揽美丽中国建设各项举措的纲领性…

    国内新闻 2025 年 1 月 22 日
    0
  • 变废为宝!我科学家破解混合废塑料回收难题

    从触手可及的快餐盒、矿泉水瓶到遍布生活的家电外壳、医用器材,从田间铺设的农用地膜到屋顶高架的太阳能光伏板,如今,塑料制品无处不在。然而,全球每年生产超过4亿吨塑料,绝大部分在废弃后因难以高效回收而长期滞留于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和巨大的资源浪费,成为困扰全球环境治理的突出难题。面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国内新闻 2025 年 6 月 30 日
    0
  • 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四成

    记者26日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获悉,截至8月底,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为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超过40%,达到40.7%。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持续较快提升,能源电力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介绍,8月份,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当月全社会用电量的40%,…

    2024 年 9 月 28 日
    0
  • 青海格尔木:昆仑山的夏日律动

    夏日的昆仑山,是一幅粗犷与柔美并存的画卷,有苍茫的荒野气息,又暗藏生机盎然的绿意。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昆仑山间的野牛沟,夏日的昆仑山冰川融水在布满褐色砾石的河床上冲刷出银亮的脉络,沟壑两侧偶有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的身影掠过。大山的另一侧,沿着109国道,阳光倾洒在玉珠峰,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昆仑山显现出独特的夏日律动。(记者张莉萍) 夏日…

    2025 年 7 月 21 日
    0
  • 我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各省份全覆盖

    记者19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遴选工作,将116个综合站纳入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至此,共有171个综合站纳入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实现了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我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据悉,综合站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主要任务是“样地监测、积…

    国内新闻 2024 年 12 月 21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