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融合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如同树木的成长既需要深扎土壤的根系,也离不开阳光的滋养,环保事业的进步同样需要技术的突破与人的坚守。沪天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环境工程师周雅莉,正是这样一位“绿色工匠”。她用技术和创新,为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书写了环保领域的新篇章,也为更多人描绘出了一幅科技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周雅莉任职于沪天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生产有机肥料的企业,始终致力于推动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也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机肥料的发酵生产环节极为复杂,涉及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动态变化。这些关键参数影响着发酵效率和有机肥的最终质量,还直接决定了过程中废气和恶臭气体的排放量。此外,传统的监测方式存在数据采集滞后和分析不够及时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监测人员难以对发酵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响应,进而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这种监测方式还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困境,周雅莉结合自身多年的环境工程专业经验,提出了“智能监测”的概念,并着手开发一套能够实时采集和分析关键环境数据的软件系统。经过不懈努力,她成功开发出了“环境监测自动化软件V1.0”。通过整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该软件实现了对空气、水质和土壤等多维度数据的实时采集。它能够精准监测发酵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变化,结合内置算法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从而为发酵过程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该软件具备智能调控功能,能够根据实时监测到的环境数据自动调整发酵条件,确保生产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自该软件投入使用以来,公司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显著减少了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的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
(图为周雅莉)
周雅莉的创新之路并未止步于此。解决了发酵过程中的监测和污染控制问题后,周雅莉又将目光投向了农林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作为有机肥料生产的核心原料之一,农林废弃物的处理过程直接关系到有机肥料生产的可持续性,但传统的堆肥方式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废弃物资源化的进程。周雅莉敏锐地意识到,农林废弃物的处理需要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撑,而计算机建模和模拟优化技术正是提升堆肥效率的关键。
在长时间的研发过程中,周雅莉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堆肥时微生物的活性规律和有机物分解机制,最终开发出了“农林废物堆肥过程模拟与优化软件V1.0”。这款软件通过动态模拟堆肥过程中的各项物理和化学反应,为用户提供了堆肥全程的优化方案。它能够精准预测堆肥过程中碳氮比的变化,还能根据实际情况智能调整温度、湿度和通气量等关键参数,确保堆肥过程高效稳定进行。同时,该软件还具备环境友好性分析功能,可以评估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从而为低碳环保提供科学依据。得益于这款软件的应用,公司显著提升了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还将废弃物成功转化为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这些成果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实质性的发展,也为周雅莉的创新之路增添了新的里程碑。
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更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工匠”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环保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她的工作证明了科技与生态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实现深度融合,为社会的绿色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这些成果只是她环保征程上的一个缩影。在环保事业的广袤原野上,周雅莉如同一棵顽强生长的常青树,她的根系深深扎进环保技术的土壤,枝叶则向着科技创新的阳光不断伸展。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环保事业,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守,更需要仰望星空的创新。
如今,这棵”环保之树”仍在茁壮成长,她的枝叶间已结出累累硕果——不仅是那些改变行业的技术成果,更是播撒在无数人心中的绿色种子。正如她常说的那样:”每一份坚持都会生根,每一次创新都在发芽。”在这条永无止境的环保之路上,周雅莉正和越来越多的同行者一起,用科技之光照亮绿色未来,让可持续发展的森林愈加繁茂葱郁。(文/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