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的水网长啥样?

核心阅读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良渚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良渚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良渚遗址这座“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融入中华民族治水的智慧。

国际大坝委员会第二十八届大会暨第九十三届年会近日召开。在“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4项共识:一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四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系两部分

在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考古发掘中,专家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证实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设施主要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系两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说。

先看外围水利系统。这一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上游坝分为东西两组,下游坝组通过栲栳山和南山与塘山长堤相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介绍,这些堤坝共11条,土方量约288万立方米,与周边山体围合成3座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至今,外围水利系统保存较为完整,部分仍在发挥作用。

再看古城水系。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流域上下游、古城内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层次显著、工程体系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5000多年前的水网,如何被一步步揭开面纱?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与良渚的其他重要遗址点交错发现,经历了30多年的漫长历程。”王宁远说。

1987年,考古学家偶然发现了约5公里长的塘山长堤遗址,一度怀疑是良渚古城城墙;1996年在该遗址附近发现良渚墓葬和玉器作坊,后来确认其为良渚时期人工营建的防洪堤;2009年,因建设施工发现上游东西坝组;2011年发现下游坝组,揭示了外围水利系统基本概貌……

“我们组建了一支包括考古、遥感地信、测绘、环境、水利等专业人士的多学科研究团队,收集各类历史遥感影像,建立数据库。”王宁远介绍,通过专项调查,在原11条堤坝之外,又发现20余条新的堤坝,以及与水利系统相关的4条南北向土垄,进一步揭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完整结构。

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运输等综合功能

为何要建这一水网?

区域水系格局早已发生变化。中国水科院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水利史、水利环境学、岩土工程等交叉研究,复原良渚文化时期的区域水文环境特征。

“根据自然与社会环境复原综合分析,良渚文化主要面临洪水、区域渍涝问题和灌溉、供水和水运需求,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对这些问题和需求提供了综合保障。”李云鹏说,在防洪方面,良渚古城外围所建的上游坝群,可拦截山溪洪水;下游坝群拦截上游坝群分泄下来的和山麓汇流产生的洪水,保护农田和城池;古城城墙和城壕,也能起到保护城池安全的作用。

王宁远从聚落演变的角度阐释了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功能。他介绍,良渚文化早期,聚落为多中心散点式。良渚文化中期,遗址群中心平原建造超大规模的莫角山等仪式空间,“这一空间位于下游平地,为了防范上游山区在雨季可能产生的洪水,需要在外围建设水利工程。此外,这些水利工程也能为古城建设所需的木材石料提供水上运输条件。”

“在良渚文化晚期,随着城墙和外郭的建设,良渚古城架构完备,形成了以水为道、水系分隔功能区、重要建筑位于中心、夹河筑城等规划特点。”王宁远介绍。

体系复杂、功能全面,结构设计独具匠心

良渚先民在实践中形成的“拦灌统筹、蓄泄兼备、高低错落、内外互通、人水相适、天人合一”的理念,彰显了人类远古时期高超的水治理能力。

用芒、荻包裹泥土,制成长圆的泥包,再把这些泥包纵横交错地堆砌起来,置入坝体内部,这就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极具特色的建造工艺——草裹泥。“草裹泥能增加抗拉强度,使坝体不易变形。”王宁远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大、范围广,体系复杂、功能全面,结构设计独具匠心。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体现了人类文明早期在自然规律认识和水工技术应用方面的探索和多样化尝试。”李云鹏介绍。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早期水管理提供了重要样本,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王宁远说。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厚军表示,加强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对促进世界水文化发展互鉴共享很有意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3日 15 版)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6 月 4 日
Next 2025 年 6 月 4 日

相关推荐

  • 《二〇二五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本报北京9月8日电  (记者刘诗瑶)8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我国海洋领域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6个方面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估,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指数值为100。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海…

    国内新闻 2025 年 9 月 15 日
    0
  • 地球储碳的“胃口”有多大?

    地球能“吞”下多少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在问地球的“胃容量”有多大。人类一直以为,地壳深处那些沉默的岩石构造,就像宇宙黑洞一样,能无休止地吞噬人类制造的碳排放。毕竟,把二氧化碳“埋”进地下,听起来很靠谱,就像把垃圾塞进一个永不溢出的垃圾桶。但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垃圾桶”其实是有盖子的,而且,可能正在快速逼近它的极限。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

    国内新闻 2025 年 9 月 22 日
    0
  • 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占新增装机约九成 支持民企投资能源基础设施举措出台

    ●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8.7% ●截至2024年底,各地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 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一季度能源发展情况:全国能源供应充足,消费保持增长,供需总体宽松,价格稳中有降,能源生产和用电增速呈现积极信号。 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

    国内新闻 2025 年 5 月 6 日
    0
  • 国家能源局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2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3〕433号)(下称《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管理办法》包括总则、行业管理、备案管理、建设管理、电网接入、运行管理以及附则七个章节,共四十三条,主…

    2025 年 1 月 24 日
    0
  • 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 由国家管网集团主编的 《压力管道规范 长输管道》 (GB/T 34275-2024) 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新版标准总结50余年来我国长输管道建设运行经验和优秀实践,纳入智能管道建设等20余项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形成涵盖长输管道材料、设计计算、施工安装、检验试验、安全防护和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共12章、超12万字的标准文本规定,充分体现了长输管道特点和行…

    2025 年 1 月 14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