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的水网长啥样?

核心阅读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良渚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良渚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良渚遗址这座“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融入中华民族治水的智慧。

国际大坝委员会第二十八届大会暨第九十三届年会近日召开。在“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4项共识:一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四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系两部分

在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考古发掘中,专家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证实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设施主要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系两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说。

先看外围水利系统。这一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上游坝分为东西两组,下游坝组通过栲栳山和南山与塘山长堤相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介绍,这些堤坝共11条,土方量约288万立方米,与周边山体围合成3座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至今,外围水利系统保存较为完整,部分仍在发挥作用。

再看古城水系。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流域上下游、古城内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层次显著、工程体系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5000多年前的水网,如何被一步步揭开面纱?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与良渚的其他重要遗址点交错发现,经历了30多年的漫长历程。”王宁远说。

1987年,考古学家偶然发现了约5公里长的塘山长堤遗址,一度怀疑是良渚古城城墙;1996年在该遗址附近发现良渚墓葬和玉器作坊,后来确认其为良渚时期人工营建的防洪堤;2009年,因建设施工发现上游东西坝组;2011年发现下游坝组,揭示了外围水利系统基本概貌……

“我们组建了一支包括考古、遥感地信、测绘、环境、水利等专业人士的多学科研究团队,收集各类历史遥感影像,建立数据库。”王宁远介绍,通过专项调查,在原11条堤坝之外,又发现20余条新的堤坝,以及与水利系统相关的4条南北向土垄,进一步揭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完整结构。

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运输等综合功能

为何要建这一水网?

区域水系格局早已发生变化。中国水科院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水利史、水利环境学、岩土工程等交叉研究,复原良渚文化时期的区域水文环境特征。

“根据自然与社会环境复原综合分析,良渚文化主要面临洪水、区域渍涝问题和灌溉、供水和水运需求,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对这些问题和需求提供了综合保障。”李云鹏说,在防洪方面,良渚古城外围所建的上游坝群,可拦截山溪洪水;下游坝群拦截上游坝群分泄下来的和山麓汇流产生的洪水,保护农田和城池;古城城墙和城壕,也能起到保护城池安全的作用。

王宁远从聚落演变的角度阐释了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功能。他介绍,良渚文化早期,聚落为多中心散点式。良渚文化中期,遗址群中心平原建造超大规模的莫角山等仪式空间,“这一空间位于下游平地,为了防范上游山区在雨季可能产生的洪水,需要在外围建设水利工程。此外,这些水利工程也能为古城建设所需的木材石料提供水上运输条件。”

“在良渚文化晚期,随着城墙和外郭的建设,良渚古城架构完备,形成了以水为道、水系分隔功能区、重要建筑位于中心、夹河筑城等规划特点。”王宁远介绍。

体系复杂、功能全面,结构设计独具匠心

良渚先民在实践中形成的“拦灌统筹、蓄泄兼备、高低错落、内外互通、人水相适、天人合一”的理念,彰显了人类远古时期高超的水治理能力。

用芒、荻包裹泥土,制成长圆的泥包,再把这些泥包纵横交错地堆砌起来,置入坝体内部,这就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极具特色的建造工艺——草裹泥。“草裹泥能增加抗拉强度,使坝体不易变形。”王宁远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大、范围广,体系复杂、功能全面,结构设计独具匠心。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体现了人类文明早期在自然规律认识和水工技术应用方面的探索和多样化尝试。”李云鹏介绍。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早期水管理提供了重要样本,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王宁远说。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厚军表示,加强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对促进世界水文化发展互鉴共享很有意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3日 15 版)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6 月 4 日
Next 2025 年 6 月 4 日

相关推荐

  • 科技创新链接绿色发展,爱普生获得2024澎湃新闻“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

    近日,2024澎湃责任践行者年会在上海成功举行,爱普生荣获“年度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奖项。 今年是联合国提出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20周年,ESG理念正日益成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世界通用体系。2024澎湃责任践行者年会旨在呈现责任践行优秀案例,为促进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样本。爱普生此次入选“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凸显了其在推…

    2024 年 12 月 25 日
    0
  • 源头降碳与碳移除“双轨”方案 有望加速减排

    记者7月2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超和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海峰联合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探究了破解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可行路径。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综述:清洁技术》。 据介绍,全球降碳的关键,一方面是源头减碳,如采用风电、氢燃料等能源,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另一方面是后期除碳,如采用植树造林、空气捕集碳等方法,…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11 日
    0
  • 我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占全球比重达1/3

    6月28日发布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到6250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1/3。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十年间,中国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贡献率超过45%。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自2010年的9.4%上升至2024年的18.3%,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同时,能源技术…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2 日
    0
  • 生态环境部:中国为COP27取得的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生态环境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近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中方全面深入参与近百项议题谈判磋商,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会议取得一揽子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本次大会以“共同落实”为主题,对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资金及损失与损害…

    2024 年 9 月 21 日
    0
  • 能源转型,必须加速从共识变为行动

    第十七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日前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闭幕。这一创立于2008年的能源峰会,如今已成为中东地区涉及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平台。本届大会吸引了1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来自全球各地455家企业、超过5万名业内人士参与,盛大规模再次体现了阿联酋等中东油气生产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彰显了国际社会携手推进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

    国内新闻 2025 年 1 月 22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