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的低碳转型(我们的低碳生活)

核心阅读

位于江苏苏州的苏州博物馆本馆,过去一直存在能耗高、运行费用高、碳排放高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摸清碳排放“家底”、更新换代博物馆设备、实施智慧管理,苏州博物馆本馆着手打造运行碳中和博物馆,实现绿色转型。

 

10月23日是工作日,江苏苏州东北街,游客依然如潮水般涌入位于街口的苏州博物馆本馆。

苏州博物馆本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自2006年运营以来一直热度不减。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绿竹挺拔、流水潺潺的建筑,曾经一直存在能耗高、运行费用高、碳排放高的问题。

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告诉记者,为了给每天上万名游客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同时让馆藏文物有好的“体感”,博物馆需常年恒温恒湿,并保持很高的空气洁净度,这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为改变这一局面,2021年以来,苏州博物馆本馆着手打造运行碳中和博物馆。如何推进低碳运营?日前,记者走进苏州博物馆本馆,探寻这里的低碳密码。

全方位“诊断”,算清“能耗账”

走出苏州地铁6号线拙政园苏博站,步入东北街,白墙黑瓦、飞檐斗拱的苏州博物馆本馆映入眼帘。空中俯瞰,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苏州古城区的小桥流水间。

苏州博物馆本馆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5万余件(套),年平均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谢晓婷告诉记者,苏州博物馆本馆是苏州的地标建筑之一,设计建造过程中,每盏灯、每扇窗户、每块地砖都十分讲究。如今,投入使用近20年的苏州博物馆本馆,如何做到低碳节能?

首先就得算好“能耗账”,摸清碳排放“家底”。为此,苏州博物馆请来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魏庆芃教授团队,对整座建筑进行全方位“诊断”。

“难度太大了。”魏庆芃感慨,虽然有数十年相关工作经验,但进入苏州博物馆本馆开展工作时,他依然觉得困难重重。

难在哪儿?魏庆芃解释,博物馆设备不能停机,否则文物就可能“受伤”,很多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开展。此外,很多设备和管道隐藏在一层与负一层间的狭窄夹层中,工作人员只能带着仪器、弯着身子钻到一个个点位去测量数据;夏天最热的时候,夹层里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不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

就这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通过对博物馆建筑构造、材料、设备等进行多维度的测量、分析,魏庆芃团队拿出了一份《苏州博物馆能耗审计及节能诊断报告》,找出了苏州博物馆能耗高、运行费用高、碳排放高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提出了《苏州博物馆实现运行碳中和的博物馆实施方案》。

下一步,就是给苏州博物馆本馆供能系统“动手术”了。

更新换代,全新能源生态体系逐步成形

21摄氏度左右的室温、50%上下的空气湿度,这是苏州博物馆本馆里文物最适宜的环境。整座博物馆如何实现恒温恒湿呢?

苏州博物馆工程设备部主任王建领着记者从一楼的一道小门进入,再穿过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人行通道,来到位于博物馆负一层的机房,在这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把冷空气和热空气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就能调节出想要的温度和湿度。”王建指着机房里一台台冷水机组和锅炉说,这些设备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博物馆的能效。

王建告诉记者,苏州博物馆本馆投入使用近20年来,相当一部分设备已落伍。就拿机房里的螺杆式冷水机组来说,其发动机转速每分钟只有3000多转,如果提高转速,机械会摩擦生热,零部件又承受不住。所以,老设备不仅能耗高,每年还要花费不少费用进行维护保养。

如今,苏州博物馆本馆将其替换成最新款的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这套设备由苏州科技城一家科技企业研发。

新设备有什么不一样?该企业技术负责人孙洁告诉记者,这套设备的发动机转子悬浮在设备内部,不需要接触轴承便可带动其高速运转,不会因摩擦产生高热量。所以,这种设备的发动机转速每分钟最高可以达到4.8万转。此外,新设备还可以变频,根据负载变化自行调节冷冻机运行参数。正因如此,用电量较老设备降低了50%以上。

在苏州博物馆本馆,这样的高科技设备还有很多。站在博物馆屋顶,朝着博物馆西北角看去,可见两扇巨大的风叶正在缓缓旋转。“这是我们给博物馆量身定制的两台全工况变流量高效冷却塔。”孙洁说。

过去的冷却塔要6台才能满足需求,但该公司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将冷却塔内部结构进行改动,新的设备看上去“高高瘦瘦”,“能耐”却比过去大得多。现在,只要2台冷却塔就足够使用。腾出来的空间,装上了4台空气源热泵。过去,将水加热得靠燃气锅炉,有了空气源热泵,便可以向空气“借热”,碳排放大大降低。

随着一台台设备更新迭代,苏州博物馆本馆内,一个全新的能源生态体系逐步成形。

精细化管理,为博物馆建“数字大脑”

10月下旬,苏州烟雨蒙蒙,天气渐冷。一大清早,王建直奔值班室。他在一个小小的电子触摸屏上轻轻一点,随着一排排数字不断跳动,一个看不见的“数字大脑”根据实时气温情况做出判断,并给分布在博物馆各处的设备下达指令,确保整座博物馆能以最节能模式运转。“这样一点,一天能省不少电。”王建说。

为了实现低碳运营,苏州博物馆本馆不仅在硬件设备上花了大力气,在精细化管理上也做足文章。“虽然更换的设备都是当下最先进的,但这些设备如果‘各忙各的’,缺乏良好配合,整体能耗还是降不下来。”魏庆芃说。为此,他又为苏州博物馆本馆量身定制一个“数字大脑”,在博物馆内打造一个小型“物联网”,把所有设备“连”起来。

魏庆芃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团队正对这个“数字大脑”进行升级,让它变得更“聪明”。

“我们的目标是不浪费一丁点儿能量。”魏庆芃说。这个目标如何实现?未来,每件文物需要“投喂”多少能源、每个展柜一天需要输送多少冷气等,都由“数字大脑”精准配置。计划到2025年,苏州博物馆将打造成安全、协同、绿色、智能的智慧博物馆。

谢晓婷告诉记者,目前,苏州博物馆实行无纸化办公,确实需要纸质版的,大都是双面打印;每次换展时,大到一面展示板、一张地毯,小到一朵装饰花、一个展架,都是重复利用。此外,博物馆还将150瓦的卤素灯换成LED节能灯……

“近年来,可以明显感觉到,低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谢晓婷说。

不变的是,和过去一样,每天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步入苏州博物馆本馆,体验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如今,走上了“低碳”之路的苏州博物馆本馆,面貌一新。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4 年 11 月 4 日 下午9:27
Next 2024 年 11 月 4 日 下午9:30

相关推荐

  • 今年上半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28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今年上半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在环境空气质量方面,上半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5%,同比持平。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PM10平均浓度同比持平,为55…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30 日
    0
  • 中国四部门发文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

    为稳步推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工作,有效促进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国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日前对外发布《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下称《意见》)。 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是强化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体责任与意愿、提升企业应对气候风险能力与透明度,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举措。 《意见》明确,到2027年,企业温室气体信…

    国内新闻 2025 年 3 月 7 日
    0
  • 青海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污水系统治理

    日前,记者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近年来,青海通过开展住建领域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和城乡垃圾污水整治提升、城镇污水管网安全运行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全省生活垃圾填埋设施、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渗滤液处理设施台账,完成城镇污水管网清淤疏通,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城市县城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实现转型升级,城乡生活垃圾污水系统治理能力逐步提…

    国内新闻 2025 年 2 月 19 日
    0
  • 淮河流域建成1800余条(个)幸福河湖

    本报北京8月20日电 (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获悉:淮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累计建成1800余条(个)幸福河湖,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等重要湖泊退圩还湖累计超260平方公里,17条(个)流域重点河湖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目标达标率持续维持在90%以上,12万余个侵占破坏河湖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淮河水利委员会加…

    国内新闻 2025 年 8 月 22 日
    0
  • 源头降碳与碳移除“双轨”方案 有望加速减排

    记者7月2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超和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海峰联合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探究了破解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可行路径。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综述:清洁技术》。 据介绍,全球降碳的关键,一方面是源头减碳,如采用风电、氢燃料等能源,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另一方面是后期除碳,如采用植树造林、空气捕集碳等方法,…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11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