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摸清产品“碳家底” 提升经济“含绿量”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35项新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标准,范围涵盖无人机、投影仪、医疗器械、智能手表等;上海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率先在钢铁等行业推动;云南印发《云南省碳足迹核算重点产品目录清单》,包括11个行业37个类别145种重点产品……一段时间以来,多地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不久前,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通则国家标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以下简称《通则标准》)正式实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说,《通则标准》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采取与国际通行的生命周期评价标准一致的原则编制,为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数据国际互认打下基础。

完善核算体系

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特定对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对象包括产品、个人、家庭、机构或企业。这一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包括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废弃等流程,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裴晓菲说,比如塑料袋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使用塑料袋会增加碳足迹;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不需要使用传统能源,能减少碳排放,进而减少碳足迹。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小,碳足迹就越小,反之碳足迹就越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田金平说,在标准体系方面,《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都要求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参与碳足迹核算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在政策体系方面,《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对碳足迹核算与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部署。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了“任务书”和“施工图”。该实施方案提出,要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等。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助力低碳转型

相较于国际标准,近日起实施的《通则标准》增加了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数据地理边界信息建议等,内容丰富,也更具有操作性,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为指导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了依据。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研究员李鹏程说,量化产品碳足迹有助于企业识别碳排放量大的环节,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实施降碳措施,加强供应链、价值链中的碳排放管理,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纺织业属于典型的高能耗行业,是浙江省的主导产业之一。为推动绿色发展,浙江省绍兴市发布了化纤面料、棉面料和丝绸面料等系列产品碳足迹地方标准,并基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要求,打造了纺织产品碳足迹管理平台,可实现产品全流程、全周期、全覆盖的碳足迹核算。据了解,根据地方标准和管理平台,企业应进一步节能降碳的环节变得一目了然。例如,浙江布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就在厂房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企业50%的用电需求,还有效减少了企业的碳足迹。

推动全链条减排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表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摸清生产端“碳家底”,有助于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碳减排。

“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工作不仅是产品生产企业的责任与任务,也需要产品所属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产业链中各行业各企业相互配合才能更加准确、有效地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计算产品碳足迹数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杨旭东说。

以电池行业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首批动力电池即将迎来回收高峰,如何回收再利用,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大问题。

我国首个车用锂离子电池碳足迹量化团体标准《碳足迹量化方法车用锂离子电池》日前出台。在此基础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谢明辉进行了电动汽车碳足迹及动力电池碳足迹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碳排放分别为25022公斤和39497公斤;采用定向循环工艺、循环再生工艺回收1公斤动力电池,分别可减少碳足迹2.76公斤、3.75公斤。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为了做到可持续发展,宁德时代构建了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涵盖上游供应链、电池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和再制造等各个环节,致力于电池最大化循环利用,通过量化产品碳足迹促进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生。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回收了10万吨废旧电池,锂、镍钴锰回收率分别达到91%、99.6%。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4 年 11 月 6 日 下午8:51
Next 2024 年 11 月 6 日 下午8:55

相关推荐

  • 生态环境部:中国为COP27取得的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生态环境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近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中方全面深入参与近百项议题谈判磋商,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会议取得一揽子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本次大会以“共同落实”为主题,对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资金及损失与损害…

    2024 年 9 月 21 日
    0
  • 浙江杭州发布园林绿化行业信用指数

    近日,浙江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发布杭州市园林绿化行业信用指数。 园林绿化行业信用指数由行业信用环境、行业守信意愿、行业营商环境、行业景气度、行业信用风险等5个一级指标综合构成,是一项宏观、综合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及现状的指标,拟每年发布一次。 作为全国首个园林绿化行业地方信用指数,该指数基于杭州市园林绿化信用监管平台数据及相关信息支撑,着力探索全国园林绿化行业企业资…

    国内新闻 2025 年 2 月 18 日
    0
  • 2025年至2027年全国新能源利用率将不低于90%——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各类调节资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更加完善,各类调节资源调用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调节能力的建设优化,支撑2025年至2027年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利用,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 风电、光伏等新…

    国内新闻 2025 年 1 月 14 日
    0
  • “十四五”以来我国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过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超过5.5亿吨。特别是在三北地区,草原面积有22亿亩。通过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乔灌草有机结合,三北地区草…

    国内新闻 3天前
    0
  • 固态电池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续航更长、“体重”更轻、安全性更强、循环寿命更长……固态电池好处很多。和传统电池电芯采用液态电解质和隔膜不同,固态电池电芯用的是固态电解质。近年来,市场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明星”,固态电池赛道吸引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商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目前固态电池研发取得了哪些突破?距离量产还有多远?难点在哪?记者探访相关企业机构,了解固态…

    2024 年 12 月 24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