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摸清产品“碳家底” 提升经济“含绿量”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35项新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标准,范围涵盖无人机、投影仪、医疗器械、智能手表等;上海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率先在钢铁等行业推动;云南印发《云南省碳足迹核算重点产品目录清单》,包括11个行业37个类别145种重点产品……一段时间以来,多地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不久前,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通则国家标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以下简称《通则标准》)正式实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说,《通则标准》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采取与国际通行的生命周期评价标准一致的原则编制,为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数据国际互认打下基础。

完善核算体系

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特定对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对象包括产品、个人、家庭、机构或企业。这一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包括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废弃等流程,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裴晓菲说,比如塑料袋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使用塑料袋会增加碳足迹;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不需要使用传统能源,能减少碳排放,进而减少碳足迹。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小,碳足迹就越小,反之碳足迹就越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田金平说,在标准体系方面,《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都要求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参与碳足迹核算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在政策体系方面,《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对碳足迹核算与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部署。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了“任务书”和“施工图”。该实施方案提出,要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等。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助力低碳转型

相较于国际标准,近日起实施的《通则标准》增加了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数据地理边界信息建议等,内容丰富,也更具有操作性,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为指导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了依据。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研究员李鹏程说,量化产品碳足迹有助于企业识别碳排放量大的环节,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实施降碳措施,加强供应链、价值链中的碳排放管理,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纺织业属于典型的高能耗行业,是浙江省的主导产业之一。为推动绿色发展,浙江省绍兴市发布了化纤面料、棉面料和丝绸面料等系列产品碳足迹地方标准,并基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要求,打造了纺织产品碳足迹管理平台,可实现产品全流程、全周期、全覆盖的碳足迹核算。据了解,根据地方标准和管理平台,企业应进一步节能降碳的环节变得一目了然。例如,浙江布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就在厂房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企业50%的用电需求,还有效减少了企业的碳足迹。

推动全链条减排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表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摸清生产端“碳家底”,有助于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碳减排。

“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工作不仅是产品生产企业的责任与任务,也需要产品所属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产业链中各行业各企业相互配合才能更加准确、有效地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计算产品碳足迹数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杨旭东说。

以电池行业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首批动力电池即将迎来回收高峰,如何回收再利用,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大问题。

我国首个车用锂离子电池碳足迹量化团体标准《碳足迹量化方法车用锂离子电池》日前出台。在此基础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谢明辉进行了电动汽车碳足迹及动力电池碳足迹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碳排放分别为25022公斤和39497公斤;采用定向循环工艺、循环再生工艺回收1公斤动力电池,分别可减少碳足迹2.76公斤、3.75公斤。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为了做到可持续发展,宁德时代构建了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涵盖上游供应链、电池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和再制造等各个环节,致力于电池最大化循环利用,通过量化产品碳足迹促进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生。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回收了10万吨废旧电池,锂、镍钴锰回收率分别达到91%、99.6%。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4 年 11 月 6 日 下午8:51
Next 2024 年 11 月 6 日 下午8:55

相关推荐

  • 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评价指南》

    中华环保联合会首部ESG团体标准—《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评价指南》(T/ACEF  168-2024)于近日正式发布。 环境社会治理(ESG)是国际社会评价企业可持续能力的通用准则,也是资本市场投资项目与企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与我国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高度契合。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ESG理念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及其产品升级换代…

    国内新闻 2024 年 12 月 4 日
    0
  • 如何释放消费潜力?大力发展绿色消费!

    消费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如何释放消费潜力?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必然少不了!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服务业领域面临较多困难。为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形…

    2024 年 9 月 21 日
    0
  • 长三角气温指数(系列)正式发布

    近日,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复旦大学、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编制的长三角气温指数(系列)正式发布。 长三角气温指数(系列)是针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气候特征与社会经济特点研制的一套面向金融应用场景的金融气象指数,包含长三角地区气温和制冷、制热等6条指数,并已于2月通过专家评审。长三角气温指数(系列)将在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中…

    国内新闻 2025 年 4 月 3 日
    0
  • 我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份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组织实施《…

    国内新闻 2025 年 2 月 7 日
    0
  • 发达国家气候资金承诺必须迅速兑现

    11月24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闭幕。大会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COP29还被称为“气候融资大会”,因其重点关注气候资金缺口问题。尽管“巴库气候团结契约”向国际社会发出…

    国内新闻 2024 年 12 月 4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