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电力碳足迹因子,推动全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编者按:

1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单位计算并发布了中国2023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及煤电、气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生物质发电、输配电碳足迹因子。这是中国政府部门首次发布中国电力碳足迹因子,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那么,不同种类的电力碳足迹因子是如何算出来的?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相应电力企业负责人,对碳足迹因子计算过程进行了分享,以飨读者。

发布电力碳足迹因子,推动全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2023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发布了。

2025年1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单位计算并发布的中国2023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为0.6205 kgCO2e/kWh。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碳减排的关键领域,推进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测算显得尤为急迫。

“由于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公用事业,尤其新能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电力碳足迹因子的大小,从总体上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效。本次发布的中国电力碳足迹因子,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长期坚持节能减排的国策,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内,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电力低碳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表示。

“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核算工作立足当前形势,聚焦关键问题,紧抓主要矛盾,突出电力行业特点,旨在为社会各界核算产品碳足迹提供支撑,并为其他各行业着手构建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奠定数据基础,对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副主任庞晓晋说。

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核算有何特点?

据悉,本次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核算工作在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下,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组织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协同完成。

据庞晓晋介绍,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的核算有以下特点。

一是核算体系完整,本次碳足迹因子测算采用了最新可得的2023年度数据,全面涵盖了燃煤、燃气、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光热、生物质发电及输配电各个环节,通过精确测算,得出了各发电类型以及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

二是核算方法科学严谨,本次核算遵循GB/T 24067的基本要求,兼顾国内外碳足迹核算规则,经多次专家评审和修改,构建了科学严谨的核算方法体系。

三是核算范围全面,本次核算范围包括电力装备生产、电厂/电网建设、原辅材料获取、运营维护以及退役回收等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足迹,充分展现了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低碳转型成果。

电力碳足迹因子如何测算的?

“为夯实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构建科学完备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助力各方有效应对国际绿色低碳贸易政策挑战,在电力碳足迹因子测算过程中,工作组积极做好了以下关键性工作。”庞晓晋说。

一是在收集基础数据上下足了功夫,全方位收集了各类发电类型的数百个项目电站以及输配电项目的活动数据,为电力碳足迹因子测算铺就坚实的数据基石。

二是在测算过程上各方协作高效。此次测算任务时间紧迫、挑战艰巨,中电联组织统筹各方力量,工作组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构建起了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同时为了汇聚各方智慧,攻克技术难题,组织多场专家研讨,高效完成因子测算及标准编制工作。

三是为推进国际互认准备打下了基础。本次测算,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核算规则,在核算范围和核算方法上均与国际知名碳足迹数据库保持一致。此举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对标,推进核算结果的国际互认,打下了坚实基础。

电力碳足迹因子测算及标准制定有何意义?

庞晓晋认为,本次电力碳足迹因子测算及标准制定工作,对推动全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是在电力行业先行先试,为其他行业树立了标杆。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建立形成电力行业“全链条”碳足迹工作示范。围绕发电和输配电各个环节,打造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助推不同产业依据自身特性逐步搭建起科学、有效的产品碳足迹管理架构。

二是对于有效应对海外市场涉碳贸易压力至关重要。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以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为代表的涉碳贸易政策,针对产品碳足迹设定准入门槛。而电力碳足迹因子作为关键要素,对产品碳足迹的最终核算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推动精准测算既符合中国特色又能获得国际认可的电力产品碳足迹因子,是应对国际绿色低碳贸易政策、突破贸易壁垒的关键所在。

三是对于维护国家碳足迹数据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电力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由国外碳足迹数据库机构测算,且使用数据较为陈旧,无法有效体现我国电力结构调整为产品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贡献。从电力产品出发,建立起自主掌握的碳足迹数据库,对维护国际碳足迹数据话语权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2 月 12 日
Next 2025 年 2 月 14 日

相关推荐

  • 先进遥感系统绘制南极独特植被地图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先进的遥感系统,可精准探测并绘制南极苔藓和地衣的生长情况,为南极生态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提供关键支持,相关成果发表于最近的《科学报告》期刊。 苔藓和地衣堪称南极生态的“绿色压力晴雨表”,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保温及生物多样性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受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和人类活动影响,这些植被生存面临挑战。 该遥感系统创…

    国内新闻 2025 年 8 月 14 日
    0
  • 生态环境部出台意见促企业自愿披露温室气体信息

    记者3月17日获悉,为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有效激发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温室气体自主减排,生态环境部日前牵头起草并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说,鼓励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有助于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也能强化公众和监管机构监督…

    2025 年 3 月 25 日
    0
  • 《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发布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该年报显示,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924.6万吨,同比下降4.9%。其中,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389.6万吨、535.0万吨,同比分别下降5.22%和4.05%。 2023年,全国机动车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为724.9万吨、187.2…

    国内新闻 2025 年 4 月 3 日
    0
  • “十四五”以来我国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500余亿尾

    新华社福州6月6日电(记者庞梦霞、胡璐)“十四五”以来,全国共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500余亿尾,对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提高社会公众资源保护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记者6日在全国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活动主会场了解到的。本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联合举办,活动向闽江口水域投放中华鲟、日本鳗鲡、花鲈、鲢等水…

    国内新闻 2025 年 6 月 9 日
    0
  • 交通运输绿色智慧转型升级有哪些提升空间?这份意见提出多条举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2月23日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提出多条政策举措。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意见旨在通过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为提升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交通运输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此次发布的意见,是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两个纲要’之…

    2024 年 12 月 24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