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加剧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减产、城市内涝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风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态度是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应对行动的重要因素。《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强调要提升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到2035年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然而,目前对我国公众气候变化意识与行动力的系统调查研究仍较为薄弱。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整合了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和全国范围抽样调查等多源数据,系统分析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感知和行为特征。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体现在对相关信息和话题的重视上。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则反映了公众对其现象、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的认知和态度。而公众的行为,则是基于关注和感知所采取的实际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96%的公众认同“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一比例高于多数发达国家,表明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共识度非常高。超七成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和健康风险最为担忧。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曾采取过行动以减少碳足迹,积极践行绿色出行和节约用电。
进一步分析需求发现,受访者最希望了解两类信息:“气候变化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占比86.3%)和“极端气象灾害的预防与应对知识”(占比84.3%),这表明公众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健康威胁和突发灾害应对技能的关注度最高。
百度搜索指数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关注度确实在升高,但这种关注度并没有同步地转换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呈现出“高关注、低行动”特征。我们的最新研究发现,提升气候变化知识储备和信息获取能力,是缩小关注度与实际行动差距的有效路径。
为实现上述目标,构建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可持续气候治理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特别是针对科学术语和国家“双碳”目标政策进行通俗化解读,以提升公众理解力与认知深度;重点关注高风险和感知度较低群体,优化气候变化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主流媒介扩大覆盖面和效果;推动气候政策设计时充分考虑公众的支付意愿,设定合理财政机制,并通过透明沟通提升公众对政策成本的接受度;提升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公众可见度,尤其加强对海绵城市和地方立法等公众认知度较低的政策的宣传与成效展示;构建多元化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和支持社区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发展,激发个体参与气候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