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5倍,新能源车改变出行格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

这一对比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5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从年产百万辆,到成为全球首个年产突破1000万辆的国家,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及充电桩数量均稳居全球首位。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重塑出行格局,为经济运行、日常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汽车更“绿”更聪明

——“前几年小区里很少见到新能源车,现在楼下的停车位一半都停着‘绿牌’车”

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身边开新能源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发现地库里前后左右的邻居都换上了“绿牌”;有人发现过去的“车行一条街”已经被新能源品牌占据;还有人用“蓝牌”购买了电车。

“我的第一辆车是油车,开了六七年,最近准备换车。”北京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这次换车她把新能源车型纳入重点考虑范畴。“前几年小区里很少见到新能源车,现在楼下的停车位一半都停着‘绿牌’车。身边好几个同事这两年换车都选了新能源,听他们说不仅保养成本低,各种智能化功能实用又新颖,再加上续航里程越来越扎实,我也打算实地去试驾几款热门车型看看。”

最新数据显示,每天有超3100万辆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道路上。5年前,这个数字不到500万。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新注册数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4年的112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研究部部长朱一方对本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是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协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率先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构建起覆盖研发、推广、使用、准入、监督等各环节的完备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逐“新”提“智”。中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关键系统部件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

——全链条布局支撑产业自立自强。中国建立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贯通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装备等关键环节。

“此外,中国具有增长潜力大、需求多元化、开放包容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规模应用场景和持续迭代机会。”朱一方说。

保有量还在不断增长。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比重达10.27%。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62.2万辆,同比增长27.86%,创历史新高。

生产节拍更高效

——“得益于高度自动化、智能化,这里大约1分钟就能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活力,更藏在高效的生产节拍中。

在位于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比亚迪小漠工厂冲压车间,物料人员负责将待加工的板材从材料库运送到冲压线指定区域,机械臂负责“拾取”板材放到传送带,横杆式机器人负责板料的取放件以及工件在工序和设备间的传递工作。经过人与机器的分工合作,板材在经过拉延、切边、冲孔、整形、翻边等工序后冲压成型。

“每分钟冲压机可以完成15次完整的冲压动作。在冲压车间,每小时能冲压出60辆汽车所需零件。”小漠工厂冲压车间管理人员介绍,小漠工厂年产量约40万辆,平均一天生产约1280辆汽车。得益于高度自动化、智能化,这里大约1分钟就能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

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年产销增速连续4年超过30%。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

一头,是强大完备的产业体系,支撑起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当前中国已形成涵盖原材料供应、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充换电设施建设等在内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一分钟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效率,正是产业链高度协同与高效运转的结果。

另一头,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新能源汽车已从代步工具变为智能终端,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不再是“不限号”“省钱”,而是更多看重其智能化功能、人性化服务、个性化外观。

浙江杭州车主王先生说,他去年入手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最吸引他的是车辆的智能交互系统。“语音控制特别灵敏,打开天窗、调低空调、播放音乐等指令都能迅速响应。导航还能根据实时路况自动规划最优路线,遇到堵车会提醒切换车道。”他表示,现在开车像带了个智能助手,一个人开长途也不难熬了。

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比亚迪为例,其在西班牙的市场占有率已突破10%,在巴西稳坐巴西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1—7月,中国汽车出口36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出行体验更美好

——“从北京到武汉,沿途十几个服务区的充电桩数量都比较充足,很少遇到需要排队的情况”

“我开着电动汽车往返北京和武汉已经两次了。从京港澳高速一路南下,约1200公里,加上中途休息充电,差不多要15个小时。”周先生是湖北武汉人,在北京工作10多年,去年购入了一辆新能源汽车。

2025年春节,他第一次自驾从北京回武汉过年。“一来是带着老人和小孩,还有一些玩具、衣服需要运回武汉,开车更方便。二来我也想体验一把电动车跑长途的感觉。”周先生说,第一次体验长途电车自驾,他不免有些紧张,提前规划了充电路线。实际行驶下来,他发现沿途十几个服务区的充电桩数量都比较充足,很少遇到需要排队的情况,比预期顺利许多。“仅有一个服务区车比较多,需要排队充电。特别暖心的是,一位大哥看我的车辆电量不多且车上有老人和小孩,就说‘看上去你比我更着急,你先充吧’。”

如今,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紧张问题已基本缓解。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介绍,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针对充电繁忙服务区,我们实行了‘一区一策’来强化服务,已经累计建成了充电停车位6.2万个,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了98.4%,有效缓解了‘里程焦虑’,高速公路日均通行的新能源车占比已经提高到20%左右。”

放眼全国,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备总量已达到1281.8万台,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桩车增量比为1:1.8,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我老家是武汉附近的一个小县城,现在县里充电都很方便了。”周先生说,一些废弃场馆建成了公共充电站,这两年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都开上了新能源汽车。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全国除西藏、青海外,其他省份均实现了充电站“县县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达97.31%;13个省份实现充电桩“乡乡全覆盖”,乡镇充电设施覆盖率达76.91%。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5小时前
Next 5小时前

相关推荐

  • 2024年北京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日前,北京发布的《2024年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北京市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水生态系统正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工作共布设192个监测站点,涉及153个水体,覆盖全市主要河流、湖库,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生境指标、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三类。2024年,全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为…

    国内新闻 2025 年 5 月 9 日
    0
  • 能源转型,必须加速从共识变为行动

    第十七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日前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闭幕。这一创立于2008年的能源峰会,如今已成为中东地区涉及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平台。本届大会吸引了1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来自全球各地455家企业、超过5万名业内人士参与,盛大规模再次体现了阿联酋等中东油气生产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彰显了国际社会携手推进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

    国内新闻 2025 年 1 月 22 日
    0
  • 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部进驻

    28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内蒙古自治区动员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第三轮第四批8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在进驻动员会上,各督察组组长指出,要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督促中央企业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国内新闻 2025 年 5 月 30 日
    0
  • 源头降碳与碳移除“双轨”方案 有望加速减排

    记者7月2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超和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海峰联合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探究了破解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可行路径。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综述:清洁技术》。 据介绍,全球降碳的关键,一方面是源头减碳,如采用风电、氢燃料等能源,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另一方面是后期除碳,如采用植树造林、空气捕集碳等方法,…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11 日
    0
  •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展现强大韧性

    本报电(泽成)近日,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在京发布。本次评价报告表明,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对外坚守气候承诺,对内积极引导各省区市全面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正稳步推进。 报告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再上台阶。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2030年目标;2025年一季度,中…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30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