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核心阅读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把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最好的区域守护起来,以更加智慧的生态环境监测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在生态环境部3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介绍,我国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数”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是最基础、最首要的一项任务。“布设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一个个监测站点,就像一双双‘眼睛’,全天候不间断地捕捉身边的美景、感受环境质量的变化、发现突出的环境问题。”蒋火华说。

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按照天空地海一体化要求,前瞻性谋划“十五五”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监测网络布局,“十五五”期间,将以更加科学、高效、一体化的网络,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更加全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空气方面,在新的城市建成区增设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确保城市发展到哪里,空气监测就覆盖到哪里;地表水方面,在三江源等源头区增设地表水监测断面,拍好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大江大河“全身照”,全面部署水生生物指标等的监测评价,更综合反映水环境、水生态状况;海洋方面,在美丽海湾单元、南海区域等增设海洋监测点位,更好满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的要求。

更加有力支撑精准科学治污。“精准科学治污的前提,就是要科学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把注意力聚焦到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上来。”蒋火华说,“十五五”期间,将对一些受自然本底因素影响大、周边人类活动少的断面,优化布局和规范监测评价方式。比如,近年来大量越冬候鸟栖息在鄱阳湖南矶山,鸟粪导致总磷浓度升高,就是典型的自然因素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更加聚焦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做好大江大河水质监测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群众身边的中小水体延伸。”蒋火华说,“十五五”期间将新增170余条群众身边的支流小河监测,让公众对监测数据更加可感可及。地下水方面,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一区两场”,即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强化监测。

  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

长期以来,与相对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比,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一直处在探索阶段,是生态环境监测的一个短板、弱项。

蒋火华介绍,“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联合中国科学院制定实施《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动我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按下“快进键”,已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综合监测站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把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最好的区域守护起来。

生态环境部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已经开展了两批次遴选,建立起171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目前正在开展第三批遴选,届时预计全国生态质量综合站的数量将会达到200个左右。”蒋火华说,将全面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是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核心载体,承担着类似地表水断面、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功能定位。

蒋火华介绍,生态环境部门采用网格法在全国共布设1.64万个样地,涵盖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城乡、农田、水体和海洋八大生态系统类型,基本实现县级行政单元全覆盖。生态质量监测样地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监测对象,是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晴雨表”。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抓紧组织完成第三批综合站申报与遴选,基本建成由200余个综合站和1.64万个监测样地组成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让生态保护修复“看得见疗效”,实现“在这里,看见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的业务需求,也能够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蒋火华介绍,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开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让自动监测实现“无人运维”,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运维耗时降低70%以上;让手工监测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在采样上,采用无人机等开展无人采样,在分析上,分区域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集中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节约50%以上。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意见,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我们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更加智慧的生态环境监测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蒋火华说,卫星遥感在大尺度、远距离、非接触的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显著优势。近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共7颗在轨卫星,初步构建起多星联动的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蒋火华表示,以卫星、无人机等为代表的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发挥好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联动应用,让卫星遥感的“天眼”越来越清晰,视野越来越宏大,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4 月 3 日
Next 2025 年 4 月 7 日

相关推荐

  • 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总数继续居全球第一

    新华社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7月24日电(记者许正)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此次获得认证的9地分别为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和湖南岳阳。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介绍,被《湿…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25 日
    0
  • 《循环经济三重奏:助力中国落实气候行动》研究报告在COP29期间发布

    11月20日,巴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在“循环经济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外实践”主题边会上,《循环经济三重奏:助力中国落实气候行动》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联合研究撰写,旨在探索循环经济在应对气候危机中的关键作用和发展路径,协同推进中…

    国内新闻 2024 年 11 月 24 日
    0
  • 《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发布

    本报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常钦)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通过翔实的数据、图表和文字,反映了自然资源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新进展。 在自然资源概况方面,《公报》显示,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全国共有耕地12860.88万公顷、园地1961.09万公顷、林地28369.57万公顷、草地26321.57万…

    国内新闻 2025 年 3 月 18 日
    0
  •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展现强大韧性

    本报电(泽成)近日,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在京发布。本次评价报告表明,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对外坚守气候承诺,对内积极引导各省区市全面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正稳步推进。 报告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再上台阶。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2030年目标;2025年一季度,中…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30 日
    0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发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为全面落实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任务,在国家能源局的统筹组织下,中电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召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中广核、中电建、北京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国网能源院、中国电科院、电规总院、水规总院、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

    国内新闻 2024 年 12 月 4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