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6月1日起施行 全链条治理助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最新修订的《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施行。此次修改主要针对快递包装方面内容,完善快递包装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制度措施,明确企业以及政府、行业组织、快递用户等各类主体责任,力求形成全链条治理合力。

多位专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条例》填补了我国在快递包装治理方面的制度空白,为快递包装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有利于推动我国快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快递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快递业迅猛发展,2024年业务量达1750亿件,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均接收快递超120件。但与此同时,物流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也带来包装物大量废弃,造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新修订的《条例》强化了快递企业在快递包装治理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例如,第三十九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在保障快递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快递包装方式和包装结构设计,节约使用包装物。第四十二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制定并实施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

“虽然上述要求是针对快递企业提出的,但对使用快递服务的单位、个人,以及包装生产企业、回收利用企业同样具有牵引倒逼和激励约束作用,有助于打造快递包装‘前端协同减量—中端循环替代—末端逆向回收’的绿色供应链。”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

推动多元协同共治

快递包装具有使用量大、涉及面广、责任主体多、循环链路长的特点。刘建国认为,修订后的《条例》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快递企业、快递行业组织、消费者等责任主体在快递包装设计与制造、废弃与回收、再生与循环等全链条各个环节上的不同责任,将推动我国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履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快递包装绿色发展新格局。

刘建国解释,行业自律、信息公开是推动快递包装治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快递行业组织搭建产业协同生态平台,链接包装物生产、使用、回收、再生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打通绿色包装链条上的堵点,共同推动包装物生态设计、安全使用与高效回收。

《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快递行业组织应当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使用、回收包装物等情况纳入行业自律范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情况。“可以预见,快递行业组织将在建立绿色包装创新联盟、构建绿色包装数据中心、制定绿色包装团体标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刘建国说。

《条例》还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公益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包装意识。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通过积分奖励、寄件优惠等方式引导用户重复使用包装物。

“这体现了国家对公众参与快递包装治理的重视。”刘建国说,从快递服务活动看,可循环快递包装推广、绿色替代材料应用、快递包装废物回收等需要公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在政府推动、企业履责和行业自律的基础上,只有依靠公众广泛、积极、有效的参与,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才能实现社会协同多元共治,不断提升治理成效。

完善治理标准体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条例》可推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良性互动,有利于深化快递包装治理工作。

目前,我国针对快递包装治理问题已发布两部强制性国家标准,分别是《限制快递过度包装要求》和《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前者明确了限制快递过度包装的技术要求、判定规则和检测方法,后者明确了用于快递包装的纸类、塑料类、纺织纤维类中重金属与特定物质的限量要求,以及相应的试验方法。

在标准的引导下,我国快递包装治理成效初显。2024年,我国中转环节循环包装实现全覆盖,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智能装箱技术使包装耗材大幅减少,248个产品通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

《条例》第五十六条提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用的快递包装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包装物中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情况的,由邮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邮政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潘迪分析,《条例》将企业是否落实快递包装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作为政府部门重点监督检查的事项,明确了强制性标准的实施责任主体和监督措施,有利于保障《限制快递过度包装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落地。

潘迪认为,随着《条例》的实施,快递包装治理方面的标准体系将更加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的良性互动对推动快递包装治理的巨大作用也将不断显现。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5 月 9 日
Next 2025 年 5 月 19 日

相关推荐

  • 我国首次公报形式发布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在6日开幕的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上,我国首次以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的形式,发布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和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共4.7万余字,包括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国土空间自然生态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绿色地球中国贡献等内容。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说,首次…

    2024 年 11 月 6 日
    0
  • 花粉季更难熬了?专家:或与全球变暖有关

    夏末秋初,折磨了人们200年的花粉过敏症又来了。当前,花粉过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李丽莎表示,全球花粉过敏的流行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一接近花粉季,李丽莎就特别忙碌。每年早至7月,晚至10月,以蒿花粉和葎草花粉为主的致敏花粉就会扰得我国长江以北的过敏患者日夜不得安宁。 为什么有些人会花粉过敏?李丽莎介绍,花粉过敏症有遗…

    2024 年 10 月 8 日
    0
  • 国家发改委:大力支持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改造

    国家发改委24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设备更新行动进展成效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各领域还存在大量老旧设备,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潜力依然巨大。将超长期…

    国内新闻 2024 年 9 月 25 日
    0
  • 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李红梅)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第十六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4):“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下简称“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 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发起、汇集国内气候变化领域一线学者编撰的权威性年度…

    2025 年 1 月 15 日
    0
  • 福建改革环境信用评价制度

    记者从福建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当地日前出台《福建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构建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体系。 《方案》明确,在银行放贷管理中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替代行政处罚,作为识别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并直接嵌入授信审核流程,既帮助银行科学识别企业环境风险,也为“知错就改”企业“松绑减负”,每…

    国内新闻 2025 年 2 月 18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