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两个“1/3”看能源转型

如何具象地理解今天中国能源转型的成果?

当你打开电灯、启动空调,所耗的电力中,每3千瓦时就有1千瓦时来自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电力;

当城市、乡村点亮灯火,遍布全国的发电机组昼夜不歇,源源不断输送电能。如今,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全球总量的1/3。

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这些第一,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

 

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境内,有一座占地超10万亩的光伏电站——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蒙西蓝海光伏电站。这里年均日照小时数长、风力强,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富集区。

行走在这座电站,不时看到成群牛羊,在光伏板下悠闲吃草。这些光伏板所“生长”的地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采煤区上的这片光伏地,并网后年发电量超过50亿千瓦时,所发出的绿色电力,送往山东消纳,可满足200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

从这样一座电站,可以窥见中国能源转型的两个关键词——煤炭与绿电。

受“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影响,长久以来,煤炭作为中国能源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保障经济社会用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火力发电,曾是中国电力供给的主要组成。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新能源发电发展势头强劲,“风光”项目多点开花,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大,成为新增投产电源的主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介绍,继今年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今年上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而在整个“十四五”期间,中国“用能”更加清洁,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更生动地理解,“每用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是绿电,这个比例还会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这个“1/3”,意味着清洁电力正加速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迈进。

还有另一个“1/3”——行走在今天的中国,不论是广袤的戈壁荒漠、连绵的丘陵山巅,还是浩瀚的蔚蓝海疆,时常可见转动的风机、闪耀的光伏板。这些运转不歇的发电装机,不仅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更构建起覆盖城乡、联通东西、安全可靠的全球最大电力系统。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1/3,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这些用能最高峰时段,群众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保障。”郑栅洁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助理兼新能源处处长刘志强对记者分析,中国攻克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建成特高压交直流电网,自主研制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等关键核心装备;同时,攻克了远距离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当前全国已累计投运十余条柔直输电工程,有效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远距离输送,全力服务能源电力供需双方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国还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了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覆盖国家电网经营区6万多座变电站、数十万座新能源场站,可支持单日超3亿千瓦新能源出力的快速经济调配,支撑国家电网成为全球新能源消纳规模最大的电网,进而助力实现‘每用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是绿电’。”刘志强说。

政策引领+技术攻坚+市场机制

能源转型成绩单上的两个“1/3”,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清晰指引、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

顶层设计领航定向。中国颁行可再生能源法以来,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新能源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从新能源固定上网电价制度再到平价上网,一系列政策调整,形成了新能源产业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倒逼再到自主竞争的发展链条,也推动新能源发展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助力行业加快发展。”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室主任叶小宁告诉记者。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能源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发展模式等发生重大调整,推动新能源发展由‘消纳引导开发规模’向‘消纳支撑开发需求’转变,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叶小宁说。

科技创新攻坚破局。前不久,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下线。该机组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共同研制,首次采用国产化大直径主轴轴承,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这标志着,中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再获新突破。

“从5兆瓦、7兆瓦起步,到突破11兆瓦关键技术,再到成功吊装世界最大级别的18兆瓦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这组数字记录了海上风电装备技术自主创新的坚实步伐。”中国华能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从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到成立技术创新联合体,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一系列创新尝试为大型国产化海上风电技术提供了“试验场”,打破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些风电机组的投用,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这是中国能源行业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从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持续刷新世界纪录,到大型风电机组自主研发能力跻身国际前列;从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到特高压工程实现“中国创造”“中国引领”,这些创新成果,有效降低了清洁能源成本,突破了资源禀赋和时空限制的瓶颈,也让更多清洁技术成为“中国名片”。

市场机制激发活力。2025年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十周年的关键节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绿电交易电量15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3%。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介绍,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一步提质增速。跨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取得新突破,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实现新加速,电力市场基础规则获得新成果。如今,在不断完善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支撑下,更多绿电得以跨越时空障碍,抵达千家万户。

更多能源资源“触手可及”

中国能源转型的成就,在于构建起更清洁的用能体系,也充分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一座座民居与草原相映成趣,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珠措家里,早早备上了一台电暖器,“以前烧牛粪取暖,一个冬天要烧掉18垛牛粪,现在用电,屋里干净又暖和,光伏发的电足够用。”

聂荣县平均海拔超4700米,气候寒冷干燥、长冬无夏,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近几年,国家能源集团在此推进“零碳”建设村,为牧民安装屋顶光伏系统,配套化学储能和智能微电网,形成“光伏+储能+智能电网”模式。目前,这里的屋顶光伏日均发电2000多千瓦时,既满足了村民日常用电及取暖需求,每年还能减少大量牛粪燃烧带来的碳排放。

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农业”新模式……“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一块块光伏板、一个个风电机组,让更多能源资源“触手可及”。

放眼世界,中国能源转型成绩单上的两个“1/3”,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规模占全球比重达到1/3。2024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达6250亿美元,较10年前几乎翻番。这一规模基本等于欧盟国家和美国之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

“通过政策创新、市场培育、技术输出,中国正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叶小宁说,“这种‘规模效应与技术溢出’的双重红利,有效促进全球能源治理。目前,中国还在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合作,不断输出技术与经验,鼓励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清洁发电体系建设,开辟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全球能源发展之路。”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8 月 11 日
Next 2025 年 8 月 13 日

相关推荐

  • 我国深度参与湿地履约和国际合作

    从国家林草局获悉,近日,中国国家林草局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举行期间举办主题为“湿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边会。来自法国、马达加斯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等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代表分享对湿地保护的见解与经验。同时,津巴布韦政府签署《关于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协定》,正式加入国际红树林中心。 《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

    国内新闻 2025 年 8 月 7 日
    0
  • 生态环境部:以生态环境“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就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成效进行介绍。 黄润秋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发展和保护成效不断提升。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的“含金量”显著提升。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

    2024 年 9 月 25 日
    1
  • 虚拟电厂仍需政策加持

    ‍‍  我国虚拟电厂还处于发展初期,出台专项政策,明确虚拟电厂的功能定位、发展路线和商业模式,是其从虚走向实的关键,也是“双碳”目标下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 日前,特来电发布以“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为载体构建的虚拟电厂平台,通过聚合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光伏微网、移动储能、梯次储能等资源,实现调频调峰、需求侧响应、聚合售电、绿电消纳和碳交易等功能。…

    2024 年 9 月 21 日
    0
  •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24)》发布

    记者日前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24)》在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上正式发布。本书是“海洋文化蓝皮书”系列的第六本。 据了解,“海洋文化蓝皮书”是中国首个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皮书系列,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福州大学组成的专家团队共同策划。2019—2023年,海洋文化蓝皮书已连续出版了五年,用年度专题报告形式,总结分析海洋…

    国内新闻 2024 年 11 月 24 日
    0
  •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7月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闭幕。近年来,贵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行走黔南,一组数据更令人振奋信心。 今年前5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9%;2024年,黔南州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17%;2024年,黔南州新增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省级绿色工厂;近3年,黔南州磷系现代化工和新能源…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9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