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团队开发出太阳能提锂新技术

记者近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朱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等学者开发了一种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该装置能高效利用太阳能,以高选择性、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方式从盐湖水中提取锂。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

作为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战略性关键金属,锂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盐湖型锂矿是全球锂资源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复杂盐湖化学条件和极高环境保护要求,难以大规模开采利用,这成为我国锂矿开采的难题。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特任副研究员宋琰介绍,青藏高原拥有极其丰富的盐湖资源,蕴藏着巨大锂储量,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盐湖提锂新技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经过多年摸索后,团队注意到自然界中盐生植物高效提取特定物质的能力。在盐碱环境下,盐土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选择性地吸收盐分和水分。宋琰说,这种“选择性吸收—储存—释放”机制,使盐生植物能在极端盐碱环境中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这为开发高效、可持续的盐湖锂资源提取技术提供了重要仿生学启示。

受此启发,研究团队开发了界面光热盐湖提锂装置。“装置直接漂浮在水面上,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棵树。”宋琰介绍,最上层的蒸发器由氧化铝材料制成,相当于“树叶”;位于“树叶”下方的是储存层,采用亲水性好、硬度高且孔隙率高的氧化硅材料制成,能为装置提供支撑并储存丰富锂盐;与水面直接接触的纳滤膜相当于“树根”,其孔径细微,能允许锂离子穿透进入储存层,同时阻止一些大离子进入装置内,从而实现锂的富集。

据介绍,这种装置通过吸收太阳光产生热能,再利用热能驱动蒸腾作用,在装置内产生压强。当盐湖水流经纳滤膜时,这一压力促使水分子和锂离子穿透膜层,而将其他物质有效分离,从而实现对锂的高效提取。

宋琰说,研究团队还基于该装置搭建了界面光热盐湖提锂平台,测试了在盐湖卤水中的提锂效果。结果显示,该平台能高效地从稀释的盐湖卤水中提取锂,并在运行528小时后仍保持稳定性能。

据介绍,这项关键技术的研发,有望推动我国高原盐湖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战略性关键金属锂的安全供给。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4 年 10 月 8 日 下午9:54
Next 2024 年 10 月 9 日 上午9:52

相关推荐

  • 从垃圾到工艺品,3D打印助力塑料循环利用

    一只常见的废弃塑料瓶,十几分钟后就变为全新的塑料工艺品,这是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增材制造及数字孪生实验室里的一幕。近期,实验室成功研发塑料瓶循环再生机,通过3D打印技术,将废弃塑料瓶循环利用,打印出各类塑料制品。 实验室里,负责人石学智正带领学生调试机器。他用剪刀将塑料瓶不规则的底部剪去,投入机器并启动,切割装置随即运作,将塑料瓶切割成粗细均匀的塑料片送入热…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7 日
    0
  • 发达国家气候资金承诺必须迅速兑现

    11月24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闭幕。大会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COP29还被称为“气候融资大会”,因其重点关注气候资金缺口问题。尽管“巴库气候团结契约”向国际社会发出…

    国内新闻 2024 年 12 月 4 日
    0
  • 生态环境部:中国为COP27取得的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生态环境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近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中方全面深入参与近百项议题谈判磋商,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会议取得一揽子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本次大会以“共同落实”为主题,对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资金及损失与损害…

    2024 年 9 月 21 日
    0
  • 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规范条件有这些新变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这是对规范条件(2019年本)进行的修订,更好适应技术水平提升、技术指标提高的行业发展趋势,引导企业有序投资、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 对比5年前的规范条件,新版规范条件有哪些新要求新变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2024 年 12 月 26 日
    0
  • 地球储碳的“胃口”有多大?

    地球能“吞”下多少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在问地球的“胃容量”有多大。人类一直以为,地壳深处那些沉默的岩石构造,就像宇宙黑洞一样,能无休止地吞噬人类制造的碳排放。毕竟,把二氧化碳“埋”进地下,听起来很靠谱,就像把垃圾塞进一个永不溢出的垃圾桶。但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垃圾桶”其实是有盖子的,而且,可能正在快速逼近它的极限。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

    国内新闻 2025 年 9 月 22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