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的庄严承诺,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选择。这标志着绿色低碳的现代化路径正在拓宽。实现“双碳”目标挑战巨大。我国碳排放总量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且留给我们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远少于发达国家。但是,这也为我国提供了发展新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坚持“先立后破”,先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安全能源体系,再逐步减少传统能源使用,确保供能安全与系统稳定。当前,积极推进“双碳”目标、开启绿色发展新征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更新对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长期以来,对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普遍认识是“富煤贫油少气”,但这一说法忽视了我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早在2022年,我国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总量已是全球第一。更重要的是,我们已开发的可再生资源量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我们完全有底气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的目标。这是建立在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不断进步的技术能力之上的。在能源空间布局方面,我们可以调整思维方式。比如,中东部地区其实具备广泛发展分布式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条件。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屋顶光伏等自发电成本更低,可有效提升能源自给率,形成以“身边取”为主、“远方来”为辅的新格局。
以提升科技投入控制好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相较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较大。为此,我们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多样化储能方式,推动源网荷储协调和虚拟电厂等机制,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实现安全可靠运行。由此,可以将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变成灵活性,使其成为智慧能源。
增强各行业领域推进低碳转型的协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技术支撑、金融支持与社会各方参与。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节奏,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防止转型迟缓,确保稳中有进。比如,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绿氢、智能电网、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必须加快突破;工业方面,钢铁、水泥等行业可通过节能、绿色工艺实现尽早达峰;交通领域需推动电动化替代与绿色燃料发展;建筑方面要加强节能改造,推广“光储直柔”等新型用能系统;要完善低碳技术标准与碳交易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降碳中的引导作用;等等。
碳中和不是终点,而是通往能源未来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要以坚定的战略定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