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零碳园区成为“绿色转型高地”?

近半年来,“零碳园区”俨然成为各地产业转型的新热词,建设热情高涨。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苗头。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在会上强调,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

部分园区存在“漂绿”嫌疑

“近期,许多地方掀起零碳园区的建设热潮,但也有很多园区的实质关注点仍是风光电项目,甚至以‘漂绿’行径为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当下,还有一些地方对零碳园区概念存在误读,表现出大建特建、为招商而招商的冲动:急于上马大型“零碳”项目,沉迷于铺摊子、造声势,以为靠几座光伏电站、几台风机就能撑起零碳园区的门面;或者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量,不惜以过度优惠政策竞相“抢人”,忽视了项目本身的低碳属性与质量。

同时,还有个别地方出现脱离产业基础的开发冲动,在缺乏相关产业和资源禀赋的情况下盲目规划零碳新城新园,希望借“零碳”之名获取支持和投资,却没有扎实可行的产业支撑。

多位专家指出,上述种种脱实向虚的做法,使零碳园区面临“空心化”的风险。

应充分考虑经济性与投资回报

在零碳技术的选择上,园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来避免盲目跟风?

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师刘晶宁看来,应遵循适配性优先、技术成熟度与可落地性并重、经济性与投资回报为导向的原则。

刘晶宁分析称,零碳园区技术部署应精准对接园区实际运行特征,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制造型园区碳排放多来自燃料燃烧与工艺过程,应构建以可再生能源、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系统,同时提升能效设备水平,推进工业余热、余压、余冷利用,并探索氢能、CCUS等深度脱碳技术的多路径应用。而仓储物流型园区则应聚焦于降低交通与建筑的碳排放,优先部署电动和氢能物流车辆、智能充换电设施,并通过热泵、分布式光伏等方案提升冷链仓储的绿色供能水平。”

同时,技术选择优先满足可落地、可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刘晶宁提醒,应避免盲目引入尚未商业化或缺乏实际验证的新兴技术。在核心运行环节中,可优先采用已具备商业化成熟度的技术,如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高效电机、智能碳管理平台等;另外,可在示范区域引入氢能、CCUS、长时储能等前沿技术,开展小规模试点,既保障运行稳定,又鼓励技术演进。

此外,技术部署如何避免出现低碳高成本的困境?在刘晶宁看来,选择零碳技术时,应系统评估其全生命周期成本、预期碳减排收益及潜在市场化回报。对具备快速回报能力的节能降碳技术可优先推广;而对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如CCUS、氢能则可结合政策激励机制、财政补贴或碳交易收益进行综合测算,构建合理的投融资机制,提升园区企业的采纳意愿与技术可持续性。

依赖扎实的技术创新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地方推荐情况,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何继江强调,园区在建设风光电和购买绿电绿证的同时,要同步筹划实现零碳交通和零碳热力。这需要很多技术创新,例如能源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能源规划与交通规划协同,以各级变电站和变压器升级为集变电、充换电、储能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能源站。

在何继江看来,建筑的创新尤其重要,建筑与能源系统的融合创新方兴未艾,创新的热点包括单体建筑和园区建设用地如何最大化利用阳光建设光伏并兼顾采光遮阳避雨等功能,建筑与交通系统的深度融合,建筑光储直柔,以及建筑提供有效的可调负荷而联建为虚拟电厂。

对此,刘晶宁则表示,要提前预留技术迭代与试点空间。因为不少关键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园区应避免技术路径过早锁定。在规划中应为这些未来可能成熟的技术预留物理空间与系统兼容接口。例如,工业园区可先部署成熟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同时在部分负荷节点试点氢能耦合,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

此外,园区应在早期规划阶段就进行部署,实现从能源流、物料流到碳排放的全流程可视化和动态分析。刘晶宁认为,智慧平台不仅能支撑碳核算和碳足迹管理,也能在政策变化和能源价格价波动时,帮助园区迅速模拟调节方案、优化能源结构和负荷策略。此外,建议设立规划决策评估机制,定期邀请第三方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对现行路径的合理性进行复审和优化建议,确保长远规划具备科学性。

蒋毅强调,地方、园区、企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发展阶段,科学确定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确保技术方案可操作、工程项目能落地、创新举措能实施、要素资金有保障,要避免盲目决策、贪大求全、大干快上的误区。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8 月 14 日 上午9:58
Next 2025 年 8 月 18 日

相关推荐

  • 能源行业持续聚力低碳发展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等机构近日发布《成品油与新能源蓝皮书》《油气产业蓝皮书》《天然气行业蓝皮书》《低碳经济蓝皮书》。四大蓝皮书显示,2024年全球油价大起大落、欧洲天然气价格剧烈波动,但中国原油产量上升,进口量下降,进口格局稳定;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在稳供应的同时,我国能源行业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清洁利用水平进一步…

    2025 年 5 月 6 日
    0
  • 环境保护税优惠让企业尝到了“甜头”

    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和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发展“沃土”。建设美丽中国,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对于企业而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守护绿水青山,需要落实在每一项具体的行动上,包括合规缴纳环境保护税。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税收政策支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完善征…

    2025 年 1 月 3 日
    0
  • 西部绿电利用率迎来“拐点”?

    7月2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了全国各地的风光发电利用率数据,西部风光富集区1—5月持续走低,尤其光伏发电利用率除宁夏外均不足90%。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突破20亿千瓦,同比增长58%。其中,风电、光伏合计装机达15.3亿千瓦。 新能源装机容量飞速增长,新能源发电(绿电)利用率却波动下降。电网消纳“吃力”,导致…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4 日
    0
  • 以旧换新政策下,废旧家电何处去?

    记忆犹新的电子废弃物处理方式,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在今天以旧换新政策下,每年8000万台电视、6000万台空调等家电面临淘汰。这些数量惊人的旧家电,在今天将以何种方式被消解处理? 我为什么要换家电? 进入5月后,珠海遭遇了连续降雨,家住11楼的彭女士在一周前购买了新空调,一直无法进行室外施工。 彭女士家的4台空调都是2011年买房装修时安装的,之后的10…

    2024 年 10 月 16 日
    0
  • 新技术可对废塑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俄罗斯国立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其团队正在开发通过充分燃烧和中和有毒气体,对聚乙烯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新技术并获得进展。 研究人员将废弃的聚乙烯研磨成粉末,与硝酸锂、硝酸钠、硝酸钾的共晶混合物和碱按比例搅拌在一起。共晶混合物是两种或多种物质在特定比例下形成熔点相对最低的混合物。 研究人员将搅拌均匀的上述物质放入烘箱中,加热至220…

    国内新闻 2025 年 8 月 29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