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零碳园区成为“绿色转型高地”?

近半年来,“零碳园区”俨然成为各地产业转型的新热词,建设热情高涨。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苗头。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在会上强调,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

部分园区存在“漂绿”嫌疑

“近期,许多地方掀起零碳园区的建设热潮,但也有很多园区的实质关注点仍是风光电项目,甚至以‘漂绿’行径为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当下,还有一些地方对零碳园区概念存在误读,表现出大建特建、为招商而招商的冲动:急于上马大型“零碳”项目,沉迷于铺摊子、造声势,以为靠几座光伏电站、几台风机就能撑起零碳园区的门面;或者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量,不惜以过度优惠政策竞相“抢人”,忽视了项目本身的低碳属性与质量。

同时,还有个别地方出现脱离产业基础的开发冲动,在缺乏相关产业和资源禀赋的情况下盲目规划零碳新城新园,希望借“零碳”之名获取支持和投资,却没有扎实可行的产业支撑。

多位专家指出,上述种种脱实向虚的做法,使零碳园区面临“空心化”的风险。

应充分考虑经济性与投资回报

在零碳技术的选择上,园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来避免盲目跟风?

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分析师刘晶宁看来,应遵循适配性优先、技术成熟度与可落地性并重、经济性与投资回报为导向的原则。

刘晶宁分析称,零碳园区技术部署应精准对接园区实际运行特征,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制造型园区碳排放多来自燃料燃烧与工艺过程,应构建以可再生能源、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系统,同时提升能效设备水平,推进工业余热、余压、余冷利用,并探索氢能、CCUS等深度脱碳技术的多路径应用。而仓储物流型园区则应聚焦于降低交通与建筑的碳排放,优先部署电动和氢能物流车辆、智能充换电设施,并通过热泵、分布式光伏等方案提升冷链仓储的绿色供能水平。”

同时,技术选择优先满足可落地、可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刘晶宁提醒,应避免盲目引入尚未商业化或缺乏实际验证的新兴技术。在核心运行环节中,可优先采用已具备商业化成熟度的技术,如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高效电机、智能碳管理平台等;另外,可在示范区域引入氢能、CCUS、长时储能等前沿技术,开展小规模试点,既保障运行稳定,又鼓励技术演进。

此外,技术部署如何避免出现低碳高成本的困境?在刘晶宁看来,选择零碳技术时,应系统评估其全生命周期成本、预期碳减排收益及潜在市场化回报。对具备快速回报能力的节能降碳技术可优先推广;而对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如CCUS、氢能则可结合政策激励机制、财政补贴或碳交易收益进行综合测算,构建合理的投融资机制,提升园区企业的采纳意愿与技术可持续性。

依赖扎实的技术创新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地方推荐情况,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何继江强调,园区在建设风光电和购买绿电绿证的同时,要同步筹划实现零碳交通和零碳热力。这需要很多技术创新,例如能源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能源规划与交通规划协同,以各级变电站和变压器升级为集变电、充换电、储能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能源站。

在何继江看来,建筑的创新尤其重要,建筑与能源系统的融合创新方兴未艾,创新的热点包括单体建筑和园区建设用地如何最大化利用阳光建设光伏并兼顾采光遮阳避雨等功能,建筑与交通系统的深度融合,建筑光储直柔,以及建筑提供有效的可调负荷而联建为虚拟电厂。

对此,刘晶宁则表示,要提前预留技术迭代与试点空间。因为不少关键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园区应避免技术路径过早锁定。在规划中应为这些未来可能成熟的技术预留物理空间与系统兼容接口。例如,工业园区可先部署成熟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同时在部分负荷节点试点氢能耦合,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

此外,园区应在早期规划阶段就进行部署,实现从能源流、物料流到碳排放的全流程可视化和动态分析。刘晶宁认为,智慧平台不仅能支撑碳核算和碳足迹管理,也能在政策变化和能源价格价波动时,帮助园区迅速模拟调节方案、优化能源结构和负荷策略。此外,建议设立规划决策评估机制,定期邀请第三方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对现行路径的合理性进行复审和优化建议,确保长远规划具备科学性。

蒋毅强调,地方、园区、企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发展阶段,科学确定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确保技术方案可操作、工程项目能落地、创新举措能实施、要素资金有保障,要避免盲目决策、贪大求全、大干快上的误区。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0)
Previous 2025 年 8 月 14 日 上午9:58
Next 5天前

相关推荐

  • 《中国绿色债券白皮书》发布:中国绿色债券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从2016年2月浦发银行发行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券开始,几年时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近日,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编写的《中国绿色债券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指出,中国绿色债券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2016年—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全球…

    2024 年 12 月 1 日
    0
  • 全球光伏领域首个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提案立项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获悉,由我国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光伏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 第1部分:光伏组件》(IEC 63667—1)已于近日正式立项。这是全球光伏领域首个聚焦碳足迹核算的国际标准,标志着全球光伏产业在光伏组件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方面向凝聚共识、统一规则迈出关键一步。 该项国际标准提案旨在建立全球统一的光伏组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规则与科学数…

    国内新闻 2025 年 7 月 28 日
    0
  • 我国深度参与湿地履约和国际合作

    从国家林草局获悉,近日,中国国家林草局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举行期间举办主题为“湿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边会。来自法国、马达加斯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等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代表分享对湿地保护的见解与经验。同时,津巴布韦政府签署《关于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协定》,正式加入国际红树林中心。 《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

    国内新闻 2025 年 8 月 7 日
    0
  • 增长5倍,新能源车改变出行格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 这一对比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5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从年产百万辆,到成为全球首个年产突破1000万辆的国家,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及充电桩数量均稳居全球首位。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重塑出行格局,为经济运行、日常生活带来实实在…

    国内新闻 5小时前
    0
  • 海上风电项目管理有了新规范

    自然资源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从强化规划管控、厉行节约集约、优化用海审批、坚持生态用海4方面提出12项措施,进一步优化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稳步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47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达3910万千瓦,占全球总容量50%,已成为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市场。 自然资源部海…

    国内新闻 2025 年 1 月 8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