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艺文化在大范围生态保护中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  王艳娟

摘要

生态文艺文化以审美体验与价值传播为核心,突破地域与认知边界,成为凝聚全球生态共识、推动大范围生态保护的精神纽带。本文立足生态保护的整体性需求,剖析生态文艺文化的跨界传播特性与共识凝聚功能,探讨其在破解全球生态治理困境中的独特价值,从创作实践、传播创新、跨界融合三个维度,提出生态文艺文化赋能大范围生态保护的实践路径,为构建全球生态安全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关键词

生态文艺文化;大范围生态保护;共识凝聚;跨界传播;文化赋能

一、引言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流动性决定了大范围生态保护需跨越地域、制度与认知壁垒,而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载体,是打破这些壁垒的关键力量。生态文艺文化通过文学、艺术、民俗等多元形式,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推动生态保护从“政策要求”转化为“文化自觉”与“全球共识”。从亚马逊雨林的生态歌谣到北欧的自然文学,从中国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到全球青年的环保艺术行动,生态文艺文化始终在大范围生态保护中发挥着凝聚人心、联动行动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挖掘生态文艺文化的跨界价值,探索其赋能大范围生态保护的实践路径,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文艺文化赋能大范围生态保护的核心价值

(一)凝聚全球生态共识,打破认知边界

生态文艺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内核,超越民族、地域与意识形态差异,构建普适性的生态价值认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对生命敬畏的书写、宫崎骏动画里对自然之美的诠释,以及全球环保艺术展中对污染危机的批判,均以情感共鸣消解认知隔阂,让“生态无国界”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艺创作,共同勾勒出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存图景,推动全球公众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集体认知。

(二)传播生态保护理念,激活行动自觉

相较于政策宣讲与数据科普,生态文艺文化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传递生态知识与保护理念。民间生态歌谣、地方环保民俗将生态规则融入日常生活,短视频平台上的生态艺术创作、公益纪录片让偏远地区的生态危机获得全球关注,青少年生态文学读写、校园环保戏剧等活动则培育了新一代的生态责任意识。这种“审美化传播”让生态保护理念穿透圈层壁垒,转化为公众的日常行动与社会的集体实践。

(三)化解区域利益分歧,促进跨界协同

生态文艺文化通过挖掘不同区域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共性,为跨区域生态合作搭建情感桥梁。湄公河流域国家共有的水文化歌谣、欧洲跨境森林保护的艺术联展、“一带一路”绿色艺术交流项目,均以文化共情消解利益分歧,推动各方在生态保护中寻求共赢。同时,传统生态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理念,为现代大范围生态治理提供了文化根基,促进了技术合作与制度构建的顺利推进。

三、生态文艺文化在大范围生态保护中的现实困境

(一)创作同质化与地域特色弱化

部分生态文艺创作陷入“口号化”“模板化”误区,缺乏对具体生态场景与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难以引发不同区域公众的情感共鸣。全球化传播中,西方生态文艺范式占据主导,发展中国家的本土生态文化智慧未能充分彰显,导致文化传播的单向性与不平衡。

(二)传播渠道碎片化与覆盖不足

生态文艺作品的传播缺乏系统性布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不够,小众优质作品难以突破圈层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艺创作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难以进入全球传播体系,导致部分关键生态区域的保护诉求未能获得广泛关注。

(三)文化价值与治理实践脱节

生态文艺文化多停留在“理念传播”层面,与生态治理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部分作品重批判轻建构,缺乏对生态保护技术、政策落地、利益协调等现实问题的回应;文化界与环保界、政府部门的协作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文化传播—理念认同—实践转化”的完整闭环。

四、生态文艺文化赋能大范围生态保护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多元创作,彰显地域生态智慧

鼓励创作者深入不同生态区域,挖掘本土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兼具个性与共性的生态文艺作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学、民族环保艺术创作,推动“南南合作”背景下的生态文化交流;融合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如将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生态规律、非洲传统自然崇拜中的保护意识转化为文艺表达,丰富全球生态文艺的多元图景。

(二)创新传播矩阵,提升跨界覆盖效能

构建“全球—区域—局部”三级传播网络,利用短视频平台、跨境艺术展、生态文化节等载体,实现生态文艺作品的多渠道、广覆盖传播。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精准推送区域生态文艺作品,建立全球生态文艺资源共享平台,让发展中国家的优质作品获得国际曝光;开展“生态文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推动理念传播向基层实践延伸。

(三)推动跨界融合,构建实践转化机制

建立生态文艺界、环保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合作平台,让文艺创作紧扣生态治理需求。组织“生态修复主题艺术项目”“跨界生态文化论坛”,将文艺作品中的理念转化为生态保护方案;完善生态文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资助生态文艺创作,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公益项目,形成“文化传播—社会参与—治理落地”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生态文艺文化作为一种柔性治理力量,在凝聚全球生态共识、打破跨界壁垒、激活保护行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面对全球生态治理的复杂挑战,唯有立足生态保护的整体性需求,破解创作同质化、传播碎片化、实践脱节等困境,通过多元创作、创新传播、跨界融合,才能让生态文艺文化真正成为大范围生态保护的精神纽带与行动支撑。未来,全球应秉持文化多样性理念,加强生态文艺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不同地域的生态智慧在碰撞中交融,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生态安全共同体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通讯员:王艳娟)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R].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

[3] 蕾切尔·卡森. 寂静的春天[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4] 生态环境部. 生态文化建设发展报告(2023)[R]. 北京:生态环境部,2024.

[5] 大卫·铃木. 生命的未来[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Like (1)
Previous 2025 年 11 月 13 日
Next 2天前

相关推荐

  • 中信碳账户3周年:共创碳普惠行业标准 焕发可持续消费潜能

    2025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首个由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中信碳账户”迎来上线3周年。值此之际,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中信银行信用卡联合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基于“中信碳账户”实践成果,推出全国首个无纸化金融场景(银行业)碳普惠方法学,致力于以更完善、更科学的行业标准建设,助力绿色金融…

    2025 年 4 月 22 日
    0
  • 杨永刚:以技术之名,守护碧水清流

    (文/李静)长江之畔的武汉,一座座现代化水厂正以科技之力守护着江河的清澈。在这片涌动创新能量的热土上,水处理设备工程师杨永刚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书写着水处理设备的突围故事。他既以管理者的锐意开拓市场疆域,又以工程师的匠心雕琢技术细节,在碧水保卫战中刻下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 (图为水处理设备工程师杨永刚) 作为庞斯水务工程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来杨永刚…

    2025 年 4 月 7 日
    0
  • 逐绿向前,外企加码低碳注能中国速度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4)》蓝皮书显示,近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2017年至2024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连续7年呈现稳步增长,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从“双碳”目标到“高质量“要求,再到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环境平衡与绿色转型不仅被置于我国发展的核心位置,同时也逐渐成为全球市场关…

    新闻稿 2025 年 1 月 2 日
    0
  • 核废水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题目:核废水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摘要 核废水,作为核能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包含大量具有长期辐射危害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多种环境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影响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并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和间接威胁。本文通过对核废水的成分分析、扩散途径、生物影响及现有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核废水在环境中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持久影响及未来治理的挑战…

    论文发布 2024 年 9 月 23 日
    0
  •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会议形成并公布…

    2024 年 9 月 23 日
    0

联系我们

ECOEPN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11563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